当紫砂艺术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大家邵大亨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紫砂艺林之中。
邵大亨画像
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平生最推崇的便是这位宗师,曾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盛赞:“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这番评价,道出了邵大亨在紫砂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邵大亨代表作仿鼓壶
邵大亨以光素器见长,其作品简洁庄重,气势不凡,所蕴含的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无不彰显着深刻的制壶技巧。在清代,大亨壶便已被藏家视若拱璧,享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的美誉,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邵大亨代表作鱼化龙壶
而在邵大亨传世的件件精品中,掇球壶堪称代表作,其中尤为特别的“大亨子冶掇球”,更是紫砂史上文人与匠人碰撞出的稀世瑰宝。这把掇球壶,以手工拍身筒技法精心制作,匠人的巧思与功力在壶身流转间尽显。
大亨子冶掇球
随意周转间,壶体圆正饱满,器型比例协调得宜,结构严谨规整,每一处线条都恰到好处,将邵大亨精湛的制壶技艺展露无遗。壶盖内一方瓜子形“大亨”二字楷书阳文印款,笔力沉稳,既是邵大亨的亲笔印记,更是这件珍品的身份凭证。
瓜子形“大亨”二字楷书阳文印款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件作品打破了邵大亨多作光素器的常规,成为一件携有刻绘的文人壶。壶身一侧的刻铭“棋酒有时着酌,琴书无事弹谈。小堂三兄先生玩,子冶作”,字迹清雅洒脱,文气盎然。而这铭刻的创作者,正是道光年间大名鼎鼎的文人瞿子冶。
邵大亨光素掇球壶
北京远方2014年秋拍
成交价:RMB 2,070,000
瞿子冶,名应绍,字子冶,以善画竹、擅篆刻闻名,更喜好在紫砂壶上刻竹题铭,常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子冶石瓢”之名便源自他的艺术创作。
清中期 瞿子冶刻吉安制月壶款紫泥调砂石瓢壶
文人壶自陈曼生与杨彭年手中发扬光大,流转数百年依旧熠熠生辉,但顾景舟先生曾略带惋惜地谈及:“彭年的壶艺技巧、功力平凡,并不出色,而同时代的邵大亨却鲜少与文人合作。”
清 申锡制、瞿子冶铭 顾景舟配盖石瓢壶
如今这把“大亨子冶掇球”的出现,恰弥补了顾老当年的遗憾。要知瞿子冶的刻绘多见于杨彭年制坯的茗壶,能在邵大亨作品上书铭,此件或属孤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此壶刻铭“小堂三兄先生玩”中的“小堂”正是道光年间书画家周丕烈。据此推测,这件珍品应是瞿子冶请邵大亨制壶后,再亲手刻铭赠与同道周丕烈之作。
大亨子冶掇球壶铭
寥寥数语的刻铭背后,藏着当时文人雅士诗酒流连、以佳茗美器相赠的风雅韵事,让这件紫砂作品不仅是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更成为承载文人交往情谊的见证。
纵观紫砂史,邵大亨的作品本就是集砂艺大成的典范,而这件融合了瞿子冶文人意趣的 “大亨子冶掇球”,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它既是邵大亨炉火纯青制壶技艺的展现,也是文人与匠人跨界合作的完美结晶,在紫砂艺术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藏家与研究者眼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