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大松竹梅紫砂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何道洪松竹梅壶是当代紫砂艺术瑰宝,承袭“岁寒三友”文化意蕴,以敦厚力感显“何氏风格”,细节精巧、孤品难得,尽显大师匠心与高洁风骨,是藏家青睐的紫砂珍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松、竹、梅)始终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精神符号。松经霜不凋,竹遇雪犹劲,梅凌冬独放,这份傲然风骨不仅催生出无数传世诗篇,更跨越千年,深深浸润了紫砂艺术的创作脉络,而当代紫砂大师何道洪所制的松竹梅壶,便是这一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典范之作。

何道洪紫砂壶

何道洪

回溯紫砂艺术史,将松竹梅意象融入壶型的传统由来已久。明代紫砂名家沈君用率先突破常规,在宜兴紫砂壶中巧集“三友”之姿,开创“三友壶”先河。据《阳羡茗壶系》记载,沈君用承袭陈仲美巧思,制壶“妍巧悉敌”,尤擅“尚像诸物”,其花货壶形神兼备,尽显自然之趣。

此后,清代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陈光明的岁寒三友壶,乃至近代宗师朱可心的三友壶,皆沿此脉络,以紫砂为媒,传递着文人雅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何道洪紫砂壶

何道洪 大松竹梅壶

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

成交价:RMB 8,050,000

而何道洪的松竹梅壶,既承古意,又破陈规,在传统形制中注入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当代紫砂艺术的里程碑式作品。

何道洪与“岁寒三友”的羁绊,早已融入其艺术生涯的底色。作为技艺全面的紫砂艺术家,他精通光素器、筋纹器等多种器型,却对松、竹、梅题材情有独钟。

其艺术之路的转折点,始于1975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深造。在此之前,何道洪师从王寅春、裴石民两位紫砂名家,作品已具细腻精致的传统韵味,但他始终在思索:紫砂艺术的突破方向何在?

何道洪紫砂壶

中央工艺美院的学习,彻底重塑了他的艺术理念,他意识到,紫砂不应只局限于精巧灵秀、古朴典雅的传统范式,更可兼具豪放遒劲的气度。

带着这份思考,何道洪开始了艰苦的艺术探索。他摒弃程式化的表达,专注于挖掘松竹梅的“神韵、气质、艺趣”,逐渐凝练出独树一帜的“何氏风格”:以敦厚为基,以力感为魂,让每一件作品既显沉稳大气,又藏自然意趣。

他手下的松竹梅,不再是简单的形态复刻,而是被赋予了精神内核,松的坚韧、竹的挺拔、梅的清冽,皆在壶身流转,恰如君子之风,令人动容。

何道洪紫砂壶

本文聚焦的“何道洪松竹梅壶”,便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每一处细节皆藏巧思,每一寸肌理都见匠心。壶身内膛硕大宽阔,似君子坦荡胸怀,能容百川、纳万象;壶口却小巧精致,子母线严丝合缝,尽显严谨之态。

壶钮以一截弯竹塑形,宛如一把精巧的锁,将壶内意境牢牢锁住,暗合“藏而不露”的东方美学;壶把取梅枝之形,底部缀以同色梅花,寥寥数笔便显梅之清雅;壶嘴则以劲竹为样,线条刚劲有力,尽显阳刚之气。

何道洪紫砂壶

更妙的是壶盖之上:一截松树桩虬曲而生,姿态苍劲,恰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松枝间还藏有一只小松鼠,灵动活泼,为沉稳的壶身增添了几分生机。

整把壶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既有大气磅礴的整体感,又有细腻精巧的细节美,观之令人叹服。

何道洪的匠人风骨,更体现在对“精品”的极致追求与对“利益”的清醒坚守。在紫砂界,他素以低产高质闻名一年仅制2-3把壶,每一把都倾注全部心力,力求件件皆精品,把把是孤品。

何道洪紫砂壶

1988年,这把“松竹梅壶”被港商以高价收藏;多年后,有台商慕名而来,愿出重金请他复制一件,却被他断然拒绝。

他的理由简单而坚定:其一,真正的艺术品当是独一无二的,复制不仅是对艺术本身的亵渎,更是对收藏家的不尊重;其二,艺术创作应以“心”为引,而非以“利”为驱,若为金钱所困,便难出真正的佳作。这份对艺术的纯粹坚守,恰如松竹梅凌冬不凋的品格,令人敬佩。

何道洪这把壶,不仅是一件紫砂艺术品,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藏着东方美学的意境,载着君子品格的内核,更映着一位匠人对艺术的纯粹热爱。观此壶,可观松竹梅之韵,可品君子之风,更可感何道洪大师的匠人风骨,堪称当代紫砂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恽志培一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