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里,调砂是一项颇具特色且历史悠久的技法,不少壶友都会好奇:调砂的紫砂壶究竟好不好?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调砂工艺的本质说起。
一、调砂工艺的本质
所谓调砂,简单来讲,就是在炼制紫砂泥料时,将天然泥粉作为基础,按照特定的比例和目数,加入另外经过处理的熟砂或半熟砂料,然后通过专业手法让两者充分融合、分布均匀。
若再细致划分,还能根据砂料与基泥的矿料来源,分为本色调砂和异色调砂。前者是调入的颗粒与原本的基泥来自同一种矿料,后者则是两者源自不同矿料。
明代 时大彬紫泥调砂虚扁壶
这项工艺并非现代产物,早在明代,紫砂名家时大彬就已开始运用调砂之法。经过调砂处理的紫砂壶,表面会呈现出若隐若现的凸出小颗粒,形成“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独特质感,这种质感也成为了紫砂壶审美中的一大亮点。
在紫砂行业内,一直流传着“泥为肉,砂为骨”的说法,这足以说明调砂并非像一些人误解的那样,是对泥料的造假手段,而是一项正统且受认可的传统工艺。
明末清初 许龙文紫泥调砂四方缾式壶
二、调砂工艺的作用
从实际价值来看,调砂工艺主要有两大作用,这也是判断调砂紫砂壶优势的关键依据。
1.满足工艺需求
砂料在烧制过程中具有不收缩的特性,将其调入泥料中,能大幅降低紫砂壶在烧制时因收缩不均而出现开裂、变形的概率,从而显著提高成品率。
同时,调砂还能改善泥料的可塑性:若泥料过于粗糙,制作时会格外费力,难以塑造出细腻的壶型;若泥料过细,制作过程中又容易黏附在工具或手上,影响操作。而调入合适的砂料后,泥料的可塑性会达到更理想的状态,方便匠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壶型。
现代 顾景舟老紫泥调砂僧帽壶
此外,烧成后的调砂紫砂壶,因为内部含有砂料,形成了更多细微的孔隙,透气性得到增强,用这样的壶泡茶,能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让茶汤口感更为醇厚。
不过要注意的是,泥料与砂料的搭配必须均匀得当,只有这样,烧成后的壶面感官才能饱满均匀,表面质感也会更加强烈,否则反而会影响壶的整体品质。
现代 顾绍培绿泥调砂华颖壶
2.实现装饰效果
调砂能改变泥料原本的质感和肌理感,为紫砂壶增添独特的视觉魅力。
经过调砂处理的紫砂壶,含砂量通常较高,尤其是采用异色调砂工艺时,壶身会呈现出类似梨皮般的颗粒效果,颗粒分明却不粗糙,触摸时手感依然温润细腻。
这种视觉上有颗粒感、手感上却显温润的反差,让紫砂壶更具艺术感染力,能满足不同壶友对壶型外观的审美需求。
淘壶人藏 邵顺生制 紫泥调砂金律壶
三、调砂与铺砂工艺的区别
这里还需要特别区分调砂与铺砂,避免混淆。铺砂是将研磨好的紫砂颗粒(无论是生砂还是熟砂,也无论泥色是否与坯体一致),通过铺、点(嵌)、撒等方式施于湿润的壶坯表面,再用工具将这些颗粒压进坯体。
淘壶人藏 徐曲制 紫泥铺砂观古曲直壶
但铺砂仅仅是针对壶体表面的装饰手段,它不会对增强坯体强度、改变泥料收缩率或减少壶体变形等方面产生任何实际影响,这与调砂对紫砂壶整体性能的改善有着本质区别。
调砂(左)与铺砂质感对比
回到最初的问题——调砂的紫砂壶好吗?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调砂工艺本身是一项能提升紫砂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好工艺,而经过调砂的紫砂壶,其价值更多取决于个人喜好。
淘壶人藏 徐聪制 紫泥调砂轻筠壶
有些壶友偏爱砂砾密布带来的古朴肌理和独特质感,认为这样的壶更具韵味;也有些壶友喜欢纯泥料壶身的细腻光滑,对调砂壶的颗粒感不太感冒。
淘壶人藏 徐鸣浩制 紫泥调砂孤菱壶
所以,我们无需将调砂等同于泥料造假,更不必对调砂紫砂壶抱有偏见。理性看待调砂工艺,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和使用需求去选择,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