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何道洪圣珠提梁壶,一股蓬勃的力量感自壶身每一处肌理中溢出,那份阳刚遒劲的气度,宛如惊涛拍岸时荡气回肠的壮阔,又似江河之上大舸争流的豪迈,即便器物小巧,却能让人感受到远超其尺寸的宏大气魄。
指尖轻触,仿佛能捕捉到壶身里流动的张力与膨胀感,每一寸轮廓都在诉说着不拘一格的艺术生命力。
何道洪制 圣珠提梁壶
北京翰海2014年春拍
成交价:RMB 2,070,000
细观此壶全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道圆润而夸张的提梁。它如一道划破苍穹的长虹,巧妙地环绕着壶顶的扁珠壶钮,在光影交错间形成了独特的光圈效果,让“圣珠”之名更显灵动。
再看壶嘴,粗壮的线条从壶身顺势延伸,勾勒出向前趋进的姿态,与弧形提梁遥相呼应,仿佛两股力量相互牵引,共同营造出一种一往无前的动势。
提梁以圆形姿态高悬于壶体正上方,而壶身则呈扁圆状,略带扇锥形的弧度,就连壶钮与壶流都设计得格外硕大,仿佛盛满了醇厚的茶气,将“圣珠”的饱满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令人称奇的是,这般粗壮高悬的提梁并未让壶身显得压抑沉重。何道洪大师在扁圆壶体的底部,巧妙地设置了三枚乳钉状的扁形足,三足稳稳托住壶身,既化解了提梁带来的视觉压迫,又让整把壶呈现出轻松稳固的姿态,宛如一位昂首挺立的君子,从容又坚定。
此壶通体无任何刻绘装饰,完全以裸胎的造型语言传递“圣珠”的美好寓意。紫泥的温润质感在光线下静静流淌,将紫砂的天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全手工抟制的工艺更是精妙绝伦,无论是壶钮与壶流上的圆孔,还是细节处的衔接,都透着匠人的心血。
壶钮的孔眼内宽外窄,呈硕大的喇叭口状,这般巧思不仅让壶的造型更具层次感,更让出水时的茶汤喷勃爽畅,真正做到了“益茶”与“宜观赏”的完美融合。
紫砂茗壶的魅力,自古便令无数爱壶之人倾心。清代著名画家、收藏家汪文柏(字季青,号柯庭,工诗善书,尤擅墨兰,平日里最爱焚香啜茗,曾邀紫砂名家陈鸣远至家中制壶,二人合作在壶上题诗作画,传为艺坛佳话),便在《陶器行赠陈鸣远》中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诗句,将紫砂的价值捧至远超珠玉的高度。
如今,人们更以“紫玉金砂”来称颂紫砂茗壶,足见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而何道洪圣珠提梁壶,不仅名字与壶形、壶意完美契合,更是对紫砂“东方明珠”美誉的生动印证,同时延续了苏东坡创制提梁壶的文化脉络,让传统与创新在壶中交融。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论书法时曾言:“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这番话用来评价圣珠提梁壶,亦是恰如其分。
壶身比例上的夸张对比,让稚拙、敦厚的气质与自由奔放的意趣完美交融,仿佛能触摸到艺术的温度。它似凤冠轻扬,如清泉涌动,若明珠垂落,又藏着“润物细无声”的诗意。
全壶轻重互补,虚实相生,每一处设计都与另一处形成呼应:上有提梁的空灵稳正,下有壶足的力贯千钧;左有敛劲待发的壶嘴,右有圆润饱满的壶钮;硕大稳重的壶身与小巧深嵌的壶盖水乳交融,三足鼎立又与提梁的张力相得益彰。
何道洪大师的艺术构思堪称匠心独运,整把壶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尽显“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紫砂特有的肌理质感在此壶上被展现到极致,“何氏风格”的精髓便在于此——力透全壶,气足通体。
每一处线条、每一个弧度都成为聚光折射的亮点,让紫砂晶光玉润、华滋丰泽的独特美感,在光影中静静绽放,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