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龙壶,又名“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是紫砂茗壶中的经典壶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更凝聚着历代紫砂艺人的匠心巧思。
鱼化龙壶造型
鱼化龙壶的造型本身就堪称精妙绝伦。壶身为圆润的圆形,由几块规则的波浪纹巧妙拼接,水波流转的动感扑面而来。一面波浪中,凶猛的龙头昂首探出,张口吐出一颗宝珠,尽显威严;另一面则刻有鲤鱼跃出波涛,灵动鲜活。
壶盖呈波涛涌起之态,浪尖探出立体雕刻的龙头作为壶钮,更暗藏机关:倾茶时,龙头顺势伸出,口中还会探出一根纤细的“舌头”;待倾茶完毕,壶身持平,龙头便自动缩回,“舌头”也隐入其中不见踪影。
这般设计巧思满满,造型华美大方,刻画精细却不繁琐,块面清晰简洁,线条流畅明快,于沉静中透出活泼生机,令人叹为观止。而“鱼化龙”所蕴含的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美好寓意,更让这款壶型深受世人喜爱。
追溯鱼化龙壶的历史,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被认为是其雏形的创造者,他所制的“龙戏海涛”被专家推测为鱼化龙壶的前身,虽无实物流传佐证,却为这一经典壶型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鱼化龙造型走向成熟并得以永久流传的,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紫砂巨匠邵大亨。后世诸多艺人虽曾仿制,但在造型气韵上,很难与邵大亨的作品相媲美。
要论鱼化龙壶谁做的好,邵大亨、黄玉麟、朱可心三位紫砂大师的作品各有千秋,在紫砂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1.邵大亨鱼化龙壶
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他手下的龙头相对小巧,却神韵十足,壶身更注重流波纹路的刻画。
王一羽藏 邵大亨鱼化龙
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曾精准评鉴:“鱼化龙壶的款式,是邵大亨运用图案变化造器的杰作,题材取自传统的鱼龙变化的故事。”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邵大亨鱼化龙
邵大亨以极规则的六瓣云纹构成器形,婉转的身筒打破了对称图案的呆板感,让云纹仿佛拥有了流动的动态。这不仅体现出他对紫砂材质特性的熟稔于心,更彰显了其工艺表达手段的深厚功力。
邵大亨鱼化龙壶
邵大亨为鱼化龙壶奠定了典雅大气的基调,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标杆。
邵大亨鱼化龙壶
2.黄玉麟鱼化龙壶
黄玉麟鱼化龙壶
紧随其后的黄玉麟,被公认为制作鱼化龙壶的高手。他的鱼化龙壶最富气韵,无论是壶身的波浪纹路,还是龙头的威严神态、鱼形的灵动姿态,都刻画得精巧绝伦。
黄玉麟鱼化龙壶
黄玉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细节的打磨,每一处波纹的起伏、每一片鱼鳞的质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整个壶型在灵动中透着沉稳,于精致中显出气度,将鱼化龙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玉麟鱼化龙壶
3.朱可心鱼化龙壶
朱可心鱼化龙壶
近代紫砂大师朱可心与鱼化龙壶的缘分,背后则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朱可心的父亲曾收藏一把黄玉麟制作的鱼化龙壶,平日珍爱有加,不让朱可心轻易触碰,连摸一摸都不允许。
朱可心绿泥鱼化龙套组
后来这把壶不慎摔烂,朱可心为此哭了一场,还病了一场,也正是这次经历,促使他踏上了紫砂之路。
朱可心鱼化龙套组
或许是这份特殊的情感羁绊,朱可心的鱼化龙壶在传承中更添了几分创新与灵动。他的作品更注重变化,其弯流与扁式造型别具韵味,造型更是多样,有高有矮,还有独特的提梁款式;泥色选择上也极为丰富,涵盖紫泥、朱泥、民国绿泥等,为鱼化龙壶注入了更多元的色彩活力。
朱可心软耳提梁鱼化龙壶
在2022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朱可心的一款鱼化龙套组以750,000元的落槌价成交,足见市场对其作品的认可。
朱可心鱼化龙套组(中贸圣佳秋拍)
邵大亨奠定经典范式,黄玉麟精于气韵雕琢,朱可心长于创新变化。三位大师以各自的匠心与智慧,在鱼化龙壶的传承与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若问鱼化龙壶谁做的好?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位观者的心中——有人偏爱邵大亨的沉稳大气,有人钟情黄玉麟的精巧气韵,有人欣赏朱可心的灵动创新,这正是紫砂艺术多元魅力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