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十六竹紫砂壶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何道洪十六竹壶是紫砂艺术经典,它融传统与创新,以十六竹造型显匠心,集筋纹器谨严与花器精巧,兼具美观与实用,是了解紫砂竹壶艺术不可错过的佳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以其清雅品性被誉为“四君子”。其中,竹子因中空有节、挺拔向上的姿态,成为君子高风亮节品格的象征,那句“竹节竹品映风骨”,便是对其精神内涵的生动写照。

青青翠竹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意象,更走进了紫砂艺术的世界,制壶艺人循着这份清雅竹风,将竹之形态与神韵融入紫砂壶创作,在五百年紫砂艺苑中,留下了诸多以竹为主题的经典佳作。

何道洪紫砂壶

何道洪制 十六竹壶

北京匡时2013年秋拍

成交价:RMB 3,565,000

何道洪大师打造的“十六竹壶”,便是其中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扛鼎之作。这款十六竹壶的诞生,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深深扎根于紫砂传统的土壤。

何道洪大师潜心钻研历代名家之作,汲取明代制壶大家陈仲美“束竹柴圆壶”的古朴气韵,融合民国制壶名手冯桂林“五竹壶”的精巧构思,再以自身独到的艺术巧思加以重塑与突破,最终成就了这件彰显何氏壶艺传承与创新实力的精品。

陈仲美紫砂壶

陈仲美束竹柴圆壶

冯桂林紫砂壶

冯桂林五竹壶

它虽归为竹壶花器,却打破了花器常有的随性之感,巧妙融入筋纹器的严谨法度,让自然之美与工艺之精完美交融。

细观壶身,十六根竹筒的排布堪称精妙。它们并非机械排列,而是自然紧凑地环绕壶体,阴纹与阳文线条在错落间交织出丰富的层次感,每一根竹筒都圆润光亮,宛如从竹林中截取的真竹,形神兼备。

其中八根竹筒微微凸起,自然过渡为壶肩,与之相间的另外八根则形成平整的壶身平面,还有四根竹筒稍作延伸,构成支撑壶体的壶足。这般设计让壶身既稳重大气,又不失灵动轻盈,高低起伏的竹筒如同竹林随风摇曳,悄然勾勒出几分竹林雅趣。

何道洪紫砂壶

若从上方俯视,异型嵌盖的设计更是令人称奇:十六段流畅的弧线环绕成壶盖边缘,盖沿的十六个边角与不规则的壶口严丝合缝,仿佛天生一体。要知道,这样繁复精密的嵌合结构对工艺要求极高,烧成后需达到阴阳密合的效果,不仅考验着制作者精准的眼力,更依赖其对紫砂泥性的娴熟掌控与精湛的手工技艺,少一分功力都难以达成。

壶钮的设计同样紧扣“竹”之主题,采用肖形样式,与壶体造型遥相呼应,小巧的竹鞭与竹叶点缀在壶盖之上,让壶钮不再是单纯的功能性部件,更成为一处精巧的景观。

何道洪紫砂壶

再看壶鋬与壶流,二者形成鲜明又和谐的对比:壶鋬由三根竹子构成“口”字形,线条方正有力,尽显刚劲之态;壶流则为三弯竹造型,曲线柔美流畅,蕴含温婉之韵。一刚一柔的搭配,既丰富了视觉层次,又始终围绕“竹”的核心主旨,达成了风格上的统一。

更难得的是,这份美学设计并未忽视实用性。方正的壶鋬握感舒适,贴合手掌;三弯壶流出水顺畅,不洒不漏;竹节造型的壶钮便于提拿揭盖,真正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若深入探究细节,便能发现更多匠心所在。壶体十六根竹筒的镶接经过反复推敲,参差错落的排布灵感源自自然竹林,完美还原了竹子生长的生动姿态,避免了人工雕琢的刻意感。

何道洪紫砂壶

三弯壶流由四节竹筒拼接而成,流根粗、壶嘴细的渐变设计,让出水时水流集束有力,尽显巧妙。壶鋬的方直线条与其他部件的灵动曲线相互映衬,在变化中达成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

再看壶身的泥色,红中透紫,纯净均匀,仿佛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竹,既展现了紫砂壶材质本身的温润质感,又为整把壶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

何道洪十六竹壶,无疑是紫砂艺术的集大成者。它将筋纹器的谨严、花器的精巧、紫砂泥的静穆、传统竹文化的古雅融为一体,既传承了紫砂艺术的千年底蕴,又注入了当代艺人的创新思考,最终成为紫砂竹壶领域汲古创新的经典范例,在紫砂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