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尧臣,1941年生于宜兴,1993年当选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获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吕尧臣
吕尧臣早年师从紫砂名家吴云根,数十年如一日深耕陶艺领域,凭借扎实的紫砂制作技巧与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成为当代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素有“壶艺魔术师”的美誉。
吕尧臣
在紫砂艺术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特殊泥料、独特工艺与固定造型曾限制创作空间。而吕尧臣基于对紫砂艺术的深刻理解,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功试制紫砂绞胎工艺,为古老紫砂注入新活力。
吕尧臣绞泥紫砂壶:天际壶
这一工艺源于唐代绞胎技法,当时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匠人将不同颜色瓷泥糅合,或贴饰或全器成型,施釉烧造呈现绞纹效果。宋代绞泥技术更精,但元代因战乱受挫,明代瓷器绞泥几近失传,如今在吕尧臣手中,于宜兴紫砂器皿上重获新生。
吕尧臣绞泥紫砂壶:回娘家壶
紫砂绞胎工艺突破传统单色泥料限制,需运用两种及以上色彩迥异的紫砂泥料,按预设叠放镶嵌,切割成彩泥片,再依紫砂壶“打身筒”古法,经捏塑、拍打制成壶体。
制作中,不同泥色相互渗透挤压,形成纹理天成的不规则线条,既含作者装饰意图,又融合紫砂古朴典雅与深沉审美。该工艺对泥料配比、成型精度和烧制温度控制要求极高,尽显匠心。
吕尧臣绞泥紫砂壶:碧波茶具
1979年,吕尧臣的“碧波茶具”和“八方凌云壶”在故宫博物院展览中惊艳众人,成为紫砂绞胎工艺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作品造型新颖别致,做工细腻严谨,兼具传统深度与现代感,还顾及实用性,不仅深受紫砂爱好者与陶瓷专家赞叹,更被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作品“与黄金争价”的评价足以见其珍贵。
吕尧臣绞泥紫砂壶:八方凌云壶
在三十多年创作实践中,吕尧臣善于从生活捕捉美,大胆构思尝试,结合紫砂特质创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他独创的“吕氏绞泥”出神入化,为紫砂工艺拓展新天地,也为当代紫砂工艺家解答了“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赋予紫砂时代精神”的课题,让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得以更好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