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致力转型
从昔日的“小舢板”,成为如今的“工业巨轮”;由当初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演变为现在的集中集约发展格局;过去的“草根经济”,发展为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宜兴的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加快建成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十年来,我市各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又好又快发展为己任,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机遇,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2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80亿元,增长4.3倍;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0亿元,增长8.6倍;工业产值从2002年的5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90亿元,增长5倍。
快升级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点击】从第一家子公司“中超电缆”破土动工到集团年销售近30亿元,从单一的电缆企业变成拥有10多个子公司的综合性企业,从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到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中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突破原有思路,改变发展模式,坚持不断创新,成功打造出一个集电线电缆、汽车销售、环保设备、生态农业、文化影视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实现了靓丽转身。
2005年,由几个年轻人自筹资金建立的“中超电缆”只是电缆行业的“新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集团从成立起就突破常规,注重激活内生动力,率先创新提出“团队营销”概念,创新推出“办事处”的直销模式。2010年9月,江苏中超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去年,“中超电缆”通过IPO募集资金,投入2.2亿元上马了超高压交联电缆及铝合金架空线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年产值8亿元。而今年,集团通过定向增发将再次募集近9亿元资金,使中超的年产销能力达50亿元以上,努力向百亿强企迈进。
【全景】中超集团的发展只是过去十年中,我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宜兴工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日益优化,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十六大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我市举全市之力,一方面通过市内培育、市外引进,积极发展高技术、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另一方面强攻招商引资,将招商目标放在国际中高端产业和终端产品上,放在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上。2009年,总投资90亿元的中国国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宜正式奠基。作为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的落户,掀开了我市新能源和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至去年底,我市光伏产业产能达2000兆瓦,实现规模以上销售收入146亿元。 (下转2版)
十年来,我市通过实施装备、品牌、资本“三轮”驱动,推动高端线缆、节能环保等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得到优化,各产业占比明显改善。工业结构由以精细化工、环保、电缆、陶瓷等四大产业为特色,变成以高端线缆、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光电子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2011年,五大新兴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400亿元,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其引领作用日益凸现、竞争力日益提升。
抓项目 一批行业“巨舰”崛起
【点击】产品实现零库存,2012年全年订单排满,销售网络从长三角延伸到珠三角,产品销售从国内走向海外……经过多年发展,灵谷化工由一个小化肥企业“变身”为江苏最大的化肥企业、全国最大的煤化肥企业。今年1-7月,灵谷化工实现应税销售14.7亿元。
2002年,在国内尿素市场处于“低迷”的状况下,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却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看到了尿素市场的潜在前景,在众多同行困惑的目光中果断投资1.8亿元兴建年产18万吨尿素技改扩能项目,既赢得了市场先机,也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12月,年销售已突破7亿元的灵谷化工,投入26亿元,启动了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技改扩能项目。企业尿素年产量从上世纪末的几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72万吨,再到目前的150万吨,一跃成为我国大化肥市场的领军者。
【全景】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重点规模骨干企业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我市明确了“稳住规模经济就能稳住经济总量”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抓手,设立专项资金,帮助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解决在项目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力助其开拓市场、搭建合作平台。广大企业抓机遇快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适度放缓时,把握“市场洗牌”的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加快装备更新、技术革新、品牌创新,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年来,伴随着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宜兴工业企业正从昔日的“小舢板”迅速成长为行业“巨舰”。据统计,2002年,我市年产值超500万元企业只有57家。2011年,全市已拥有年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883家,超亿元企业314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50家,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已达80%以上。其中,远东控股、江润铜业等25家企业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行业前三位。在今年8月30日出炉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中,我市远东控股集团等9家企业榜上有名,成为中国具实力的规模强企阵营中的成员。
高定位 “园区经济”支撑大局
【点击】作为国家目前唯一的一家环保科技工业园,今年,环科园迎来了20周岁生日。经过不懈的努力,环科园已从当初的一片“空白地”,裂变成初具规模、颇具现代化气息的特色型园区、科技型园区、创新型园区。
本世纪初,环科园围绕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型的国际化环科新城”目标,全面开展“二次创业”,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拆迁腾地、“腾笼换鸟”、变废弃地为宝贵的工业用地、向空中要土地……一项项创新、创造之举让环科园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制约。今年,围绕“建设一流环科新城”的发展定位,环科园与高塍镇实现统筹发展,园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园三区”的发展新格局。目前,围绕“做强做大环保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环科园总面积150万平方米的六大载体建设已经启动,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全景】园区是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的平台。十年来,我市各园区高起点定位,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我市还不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体系。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园区配套体系建设上的投入超过了100亿元。
在工业园区的“二次创业”中,我市各地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一批重点园区建设快马加鞭,涌现出省级陶瓷产业园、江苏省机电产业名镇、江苏省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中国化纤纺织名镇、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特色园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集聚区、产业发展的集中区、经济增长的承载区。全市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从2002年的不到50%,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呈现出“工业园区化、园区集群化”的发展格局。今日陶都,工业发展已迈入园区经济时代,工业园区已成为宜兴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腾飞赶超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
(贾乙/文 洪生/摄)
编者按:
十年,一座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升腾与变化?十年,一座城市会承载怎样的荣耀与梦想?十年,一座城市会演绎怎样的和美与幸福?从党的十六大至今的十年间,宜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高扬前进的风帆,在时代的奔涌浪潮中,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经济实现跨越腾飞,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召开。从今日起,本报特推出“聚焦宜兴科学发展十年成就”系列报道,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文化繁荣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展示宜兴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鼓舞和激励全市上下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充分展现勇当先行军的气魄与智慧,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