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元状元坊资料图
挖掘残体的现场
明代建筑会元状元坊曾是宜兴市地标性建筑,老一辈人的记忆,不幸在“文革”期间遭毁坏。记者昨从宜兴市文管部门获悉,经多方呼吁、努力,日前该建筑终于修复成功,得以重放光彩。
“这座建筑从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上来说都是宜兴的宝贵财富。”参与会元状元坊修复工作的民俗研究人员徐建亚说。该建筑民间也称为相国牌坊等,明代天启年间,经地方和有关部门奏请,皇帝恩准,为表彰宜兴人周延儒在会试、殿试中同时夺得第一名而建,原址在当地市区学前巷内。
徐建亚根据史料描述,牌坊坐北朝南,上端中间有“会元状元”四字,字的上方还有“恩荣”二字。从建筑艺术上来说,整体为独特的六角八面造型,六柱三层,牌坊柱子中间有两对座墩石狮。飞檐斗角、接榫挑梁,有游龙舞鹤、戏水麒麟浮雕图案,主体部分为汉白玉建造。会元状元坊在明代、清代、民国一直保存完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列为江苏省二级保护文物,1966年遭到毁坏,残体被用于修建太滆河堤。
多年来不断有人建议当地政府部门修复该珍贵文物,2012年,宜兴市正式启动修复工作。2013年5月开始,当地建设局、文管办等相关单位展开建筑构件的挖掘工作,最后在太滆河岸边挖到牌坊的立柱、石狮、石枋及其他各种构件100余件,随后这些约占原建筑整体30%的构件运至专业公司进行修复。
已损毁近半个世纪的牌坊建筑,要恢复原样难度十分大。“相应的历史资料较少,想要真实精确地再现牌坊的原貌,缺失的数据和信息很多。四个石狮子只存3只,牌楼主梁均已断裂,只能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和现有的残片进行比对、测绘、构图修复。”宜兴文管部门工作人员说。近期牌楼构件将会运至宜兴,根据相关专家建议,构件运到宜兴后会立即进行组建,届时高约12米、重约100吨的牌楼将立于东氿边上的博物馆内供市民参观。 (史春杨)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