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芳泽天下的绿色传奇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不过,要在这样荒凉、没有水源的地方办好茶场,其艰难和困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统观全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力更生。这批军官都是从战争的硝烟中打拼过来的硬汉,有的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

    茶圣陆羽的塑像

当年茶场员工们在为茶树治虫

当年的茶叶生产车间

编者按:

宜兴是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自唐至清,阳羡茶数度被列为贡茶,香冠九州。然而民国以后,因为战乱等原因,阳羡茶日渐衰微。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营阳羡茶场在一片荒野中崛起,奏响了宜兴茶业重振雄风的序曲。如今,宜兴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茶业产区,作为宜兴茶业的领路人,阳羡茶场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岁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更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对于今天的阳羡茶而言,这份岁月的馈赠依然发人深省,壮人心志。


广袤荒原是块种茶宝地

如今的阳羡茶,早已名满天下。但在1957年前,宜兴还没有批量生产茶叶的历史,只有温州移民的山芋地里夹种着为数不多的零星茶树。

1957年底,时任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的张之宜来宜考察时,向县委提议,说宜兴山清水秀,应该在江苏率先发展茶叶生产。这一提议得到了县委的积极响应,他们开始规划创办茶场。

事有凑巧,当时上海警备司令部有一批军官即将转业,华东局领导要求他们集体转业,到地方去“创点事业”。江苏省农林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岳生荣(宜兴屺亭人)到上海进行沟通,双方一拍即合。张之宜副厅长亲自带队,将108位转业军官送到宜兴临时安顿下来。宜兴县委当即作出决定:成立“阳羡茶竹良种推广场”,组成以岳生荣为首的“宜南山区考察队”,先后到洑东、湖氵父      等地,对土质、地理环境、水土等进行考察。在湖氵父      的城泽(大队)以北,西街(大队)以西的荷叶山下,考察队人员发现,有约一万亩的荒地可供利用。这片荒地旧称“芚路”,是芚蔓、灌木丛生的荒凉之地。解放前这里只有七八户从苏北逃荒来的移民,住的全是清一式的茅草屋,当地农户称此地乃“野兔窜进鸡窝,野鸡飞上茅屋”的地方。可是考察队来到这里,个个喜出望外,因为他们发现,这里的灌木丛长得特别茂盛,尤其是树丛中古老的野山茶,叶片翠绿生嫩,油光发亮。随行的一位茶科技术员说,野山茶如此喜人的长势表明,这里有适合茶叶生长的特定土质。原来,这里的土壤全都是红黏土,经化验pH值均在6.5—6.8之间,这等优质偏酸土壤,是种茶的最佳土壤。这一发现,使108位转业军官们在这片荒地上创办茶场的信心和决心倍增。 

省农林厅领导为了让他们集中精力“专办茶场”,决定把省庄作为毛竹良种试验基地,在芚路单独进行茶叶的开发,于是把“阳羡茶竹良种推广场”更名为“国营阳羡茶场”。考察队员们还发现,芚路的丘陵、坡面全部朝东南向,每天的光照时间特别长,这又是一大适合种茶的自然优势。

不过,要在这样荒凉、没有水源的地方办好茶场,其艰难和困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统观全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力更生。这批军官都是从战争的硝烟中打拼过来的硬汉,有的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江苏省委的指示只有四个字:“艰苦创业”。党的指示就是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108位军官集体向省委立下军令状:轻伤不下战场,至死不当逃兵!

铁血钢骨垦出万亩茶园

阳羡茶场筹建工作正式打响。108人分成两队,一队负责搭建茅屋、解决栖身之所,另一队人马也在露天里搭建了十来个铁匠工棚,打造向荒原开战的“兵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场部决定,凡开荒、锄地用的工具,如铁耙、庄锄、二虎(一种工具)、撬棒,全都靠自己一一打造出来,决不花国家一分钱向外购买。一时间,在广袤的荒原上夜以继日地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这声音是阳羡茶场向荒原挺进的号角,是第一代茶场人向大自然寻求“合作”的邀请!这声音听着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工具齐备后,全场除炊事员外,从场长到各科室人员,一律上工地开荒(当时仅有二百多正劳力,后来陆续增加到近千人),争取在入夏前,首先完成二百亩茶籽的播种。这是一场硬仗,人手少,时间短,任务重。最要命的是地上找不到一滴水,身上则汗如雨下。大家实在渴得不行了,就把舌头伸出来舔舔脸上苦涩的汗水解渴。尽管如此,手中的铁耙庄锄依然在不停地挥动。每个开荒人手掌心上的血泡都钻心咬骨地痛,喉咙口火烧火燎。为了种茶,茶场人承受的是何等的煎熬啊!当后人说起他们的创业史时,无不为之钦佩、动容。

还有更令人动容的场面。场长、书记上工地开荒,他们的家属带着孩子送饭送水。“干部下海,员工擒龙”这口号,鼓舞着其他家属纷纷效仿。妻子送饭,孩子送水,犹如战争年代的支前场面,令人感动不已。有个军官的饭量特别大,妻子说全家每人少吃口饭,哪怕饿肚皮,也要让你吃饱去开荒,这也是我们家属对种茶的奉献,值!孩子们到湖氵父      镇上去上学,放学回来的路上,每人在涧河里盛一大瓶水带回家,说是给父亲开荒解渴。这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全体茶场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为的是宜兴将来有一片茶的绿洲。

茶场人在杂树丛生、盘根错节的一万多亩荒地上,垦出深深细细的土,种出密密绿绿的茶,前后仅用了半年多时间。这是用意志和血肉进行的拼搏!当时粮食定量供应,男劳力每月36斤,每天仅1斤2两。后来在1960年前后三年自然灾害的恶劣环境下,没有任何杂粮补充,这1斤2两的口粮硬是支撑着一副副铁骨钢筋跟一万多亩荒原进行打拼。茶场人是铁,茶场人比铁还硬!

第一批播下的茶籽,是省农林厅从外省采购来的良种茶,这是江苏省委赠送给阳羡茶场的第一件礼物。阳羡茶场于1962年采摘了第一批新茶,用张志澄师傅(茶场第一任技术员)研发的新技术进行制作。张师傅既不采用浙江制茶的“全炒”工艺,也不采用安徽制茶的“全烘”工艺,而且取两者之长,创制了“半烘炒”工艺。这一工艺,使宜兴茶叶在全省大获好评。

半烘炒的阳羡雪芽很快送到了江苏省委,作为对省委赠送茶籽的回礼。省委考虑到阳羡茶场艰苦创业不容易,决定由每个机关人员个人出钱,买下这批礼品。省委的干部们自觉廉洁的作风,更加激发了茶场员工们创业的积极性。

“半烘炒”工艺,让阳羡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芳香翠绿,口感清醇,外形美观。同时,也为阳羡茶场开创了光明的前途,为其后来的好口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深度打磨创出不败口碑

阳羡茶场是一个扎根在土地上的国营单位,又是一个工农结合的生产企业。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些阳羡茶场人也已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科学作基础的艰苦奋斗,与蛮干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上世纪60年代后期正处在文革时期,社会上的极“左”思潮鼓吹的文化科学无用论等对一部分茶场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70年代初,镇江、常州等地有一千多名知青来到阳羡茶场,他们都是经历了文革的“退热”后下放到茶场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们此时已懂得所谓“造反”是没有出息的,他们都想在茶场有所作为,有所进步。这样一批知青的到来,无疑壮大了阳羡茶场的科技文化力量。

知青下放后不久,思想和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场部政工科随即在每个作业工区以知青为骨干,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主攻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办文化科技夜校,普及新的茶叶生产技术。每个知青决心要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宜兴茶叶的发展打一场翻身仗,“立足茶场,向科学进军”已成为当时阳羡茶场各生产工区的战斗口号。茶田里,施肥、除草、剪枝等技术的改良成为工区科技攻关的主攻目标;车间里,杀毒、揉磨、烘焙等技术的提高成为制茶工区的革新方向。一场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热潮在阳羡茶场七个生产作业区蓬勃兴起。

正在这时,中央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乘着这股东风,茶场各生产工区的科技小组立即开展“为阳羡茶创建好口碑”的活动。他们认识到,除了茶叶的色、香、味外,茶叶内在的质地是确保茶叶质量稳定的根本。在场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各个生产工区做到三个“及时”:及时送样化验,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1971年,化验人员发现,送样化验的样品茶叶中,氨基酸和硒的含量普遍不足。质量下降的原因是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量过重造成的。化肥过量影响了茶树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泥土板结破坏了茶树根系的发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场部科研组提出翻松茶树根部土壤,让大量猪灰、菜饼下田,仅一年就收到奇效。1973年宜兴县委组织全县各茶场进行送样评比,阳羡茶场的“红碎茶”荣登优质茶的榜首。后来南京农业大学又在阳羡茶场采用施微生物肥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这些科学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增产和质量的提高,阳羡茶场生产的茶叶成为江苏茶叶的排头兵。

上世纪70年代,江苏省的茶叶产地并不多,能与阳羡茶场并驾齐驱的茶场也寥寥无几。因此,当时阳羡茶场生产的茶叶归省农林厅直接管理,尤其是价格的确定,由厅里直接掌控。其他各地非“直属”茶场,由于茶叶质量上不去,价格也因此提不起来。而这个时期,在阳羡茶场的带动下,宜兴茶叶已经在宜南山区各公社遍地开花,但由于大多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茶叶的口碑。当时在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洑东茶叶淡水气,川埠茶叶青子气,阳羡茶叶吃不起。不过,尽管阳羡茶场的茶叶有着“吃不起”的价格,却依然供不应求。每到茶业采摘时节,茶场领导因无法应对蜂拥而来的客户,只能外出“躲债”。

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阳羡茶场仍然将“不败的口碑”作为坚守的目标。从茶场创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分(茶)田到户为止,“整整三十多年里,阳羡茶场始终牢牢把住质量关,一点不放松。”国营阳羡茶场最后一任党委书记石毅坤同志如是说。

正是由于阳羡茶场始终视质量为生命,才使茶场在老百姓心目中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形象。

辉煌一页留待后人思索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省委书记江渭清到阳羡茶场视察。他赞赏地对茶场的干部员工们说,你们短短几年就把偌大一片荒地建成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大茶场,太了不起了!赞叹之余欣然命笔,题写了“国营阳羡茶场”六个大字。那时阳羡茶场场部的位置在灵谷洞旁边,后来开发灵谷洞旅游景点,当时的国家旅游局长李一氓到宜兴视察,建议两个“司令部”分开,于是阳羡茶场场部就东移至现在向阳工区茶地的北面,同时还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在场部前面树起了一尊茶圣陆羽的塑像。

上世纪80年代末,老书记江渭清再次来到阳羡茶场,察看了场部新址后,高兴地说:“好,有独立自主的气魄!”陪同老书记来的是阳羡茶场第二任党委书记袁俊(一年后调任宜兴县县长),他看到老书记高兴的样子,建议他再次为阳羡茶场留下墨宝。老书记尽管当年已经93岁高龄,却依然豪情满怀,壮心不已,不仅又一次题写下场名,也为陆羽的塑像写下了“茶圣陆羽”四个大字。事后,茶场的领导把老书记题写的场名铸成巨大的铜字,悬挂在场部大门前,这金光灿灿的场名与古韵悠悠的茶圣塑像相映生辉,彰显了阳羡茶场的兴盛与繁荣。

上世纪90年代初,凡到过阳羡茶场的人,第一印象是这里美景如画:翠绿的茶田,从你身边一直延伸到荷叶山下,绿洲一垅一垅,如大海中的波浪,“茶的绿洲”名副其实地展现在眼前。第二印象是乡村城市化。为了便于作业,筹建时每一个作业工区都建有一个职工村,那时的职工村已变成了“公寓村”,像一个世外桃源,清静、安逸、雅致。庭前绿树成荫,屋檐廊下摆放着各种观赏盆景。村的后面,每家一小块自留地,四季常绿。再往后是茶场的毛竹园。村中的柏油路宽阔洁净,车站里的设施比城里的公交车站还讲究,这乡村中的城市风光,怎能不让你感慨万千!

然而它又的确不是古老的世外桃源,因为这里有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家家屋面上架起了太阳能热水器,户户墙上安装着空调。铝合金窗开阔而气派,不锈钢防盗门闪着锃亮的光芒。马路上,家前屋后,村的角里角落,到处都洁净如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阳羡茶场实行了分茶田到户,内在活力得到释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年的阳羡茶场上已建立起数个小型茶场,它们凭借灵活的体制与机制为阳羡茶赢得了更多的美誉。然而,规模偏小、低水平竞争也阻碍着宜兴茶业的深度发展,于是我们再一次回望阳羡茶场,思考着它对于当代宜兴茶业的意义。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