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复兴之路急需人才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阅尽繁华方可返璞归真,网罗人才方可成就宜兴青瓷。这几年,碧玉青瓷公司先后从各地的陶瓷学院招聘专业人才,积极地为青瓷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但是愿意来宜兴并留在宜兴的毕竟是少数,宜兴青瓷的复兴与壮大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谈珂认为,吸引人才不能光靠企业,因为企业的个体力量毕竟有限。宜兴青瓷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壮大,需要政府的重视、行业的推动以及从业者的执著,这三者缺一不可。

初夏的傍晚,丁蜀镇边庄民主桥附近,老街的“夜”正在降临:五颜六色的店铺招牌亮起,熙熙攘攘的行人穿行,孩子们的嬉闹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图。可以说,这里和中国其他集镇没有大的区别,但是,这里对于宜兴青瓷人来说却是一块“圣地”。因为在这片繁华的尽头,坐落着一家“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厂,一座记录着宜兴青瓷兴衰、培养了无数青瓷人的“梦想之城”——宜兴青瓷厂。


宜兴,太湖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是陶的故乡,有着七千年的制陶史,街头巷尾无不弥漫着浓郁的陶瓷文化气息。宜兴青瓷的领军人物谈志坚就出生在这里,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与青瓷交流碰撞、升华的过程。


在宜兴陶瓷“五朵金花”中,青瓷作为宜兴瓷业的“先驱”,繁荣于两晋及唐代,湮灭中断于宋朝。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现代宜兴青瓷迅速发展,产品远销54个国家,与龙泉青瓷形成了两大青瓷争奇斗艳的格局。17岁就进入宜兴青瓷厂的谈志坚,目睹并参与了这块“东方蓝宝石、精美碧玉器”绽放光华的全过程,也深深地爱上了宜兴青瓷独特的气质与非凡神韵。最让谈志坚骄傲的是,他担任宜兴青瓷厂厂长的那段时间,宜兴青瓷在珍品如云的国际陶瓷界也堪称上品,青瓷厂的年销售最高时达到了3000万元,这在当时的宜兴陶瓷行业堪称奇迹。谈志坚说:“那时候青瓷厂推出了很多畅销至今的新品,就以鱼篓尊来说,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把它当成结婚必买的室内饰品,至今还有不少家庭保留着它。”


不过,盛极一时的宜兴青瓷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从辉煌走向衰落,一度誉满世界的宜兴青瓷最终因为青瓷厂的倒闭而窑残烟消。宜兴青瓷这朵珍贵艺术奇葩的凋落,让陶都几代人扼腕叹息,这其中就包括谈志坚。他与这个厂一起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熟知青瓷生产的每道工序,洞悉每顶窑炉的“脾气”。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和工人们的汗水,更记下了他和工人们的创业历程。正是这挥之不去的青瓷梦,使谈志坚在拥有“金帆”和“金鱼”两家陶瓷企业后,仍然怀着续写宜兴青瓷的崭新历史的梦想。在得知原宜兴青瓷厂即将拍卖易主的消息后,谈志坚毅然争购,又一次开始了青瓷梦的放飞。


2006年,坚持不懈的谈志坚终于得偿所愿,购买了原宜兴青瓷厂的7亩多地,还有连片厂房和3座梭式窑炉等,只要稍加投入就可运营。但谈志坚认为,青瓷复产不是简单的“重操旧业”,而是要运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青瓷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技术非常复杂,从造型设计、釉水配制,到在窑炉内烧成,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所以恢复青瓷生产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选用懂行的人参与技术管理。听说要恢复青瓷生产,原宜兴青瓷厂的一些老人主动找上门来。原创作室的王品荣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请回的其他老技术员们都不愿谈报酬,他们热情参与的背后是对青瓷无法割舍的爱。王品荣老人1964年就进了青瓷厂,亲眼目睹了几代人为宜兴青瓷呕心沥血的艰难历程,也直接参与了上世纪70年代为朝鲜金日成主席60寿诞制作木莲花盆、1985年为上海首家五星级希尔顿饭店设计92头梅花餐具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分享了宜兴青瓷获得的诸多荣耀。他觉得只有让青瓷重放光彩,才对得起自己和前辈们几十年为之付出的心血。


对青瓷有着无法割舍情怀的不仅是谈志坚、王品荣,还有原宜兴青瓷厂材料研究所所长瞿根年、享翠宜青工作室负责人詹杏娣、中远青瓷创办人陈小平等等,他们有的加入谈志坚的复产队伍贡献才智,有的通过创办工作室研发青瓷新品,有的则通过自办企业传承技艺。正是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沉寂了十多年的宜兴青瓷,再次起步,超越自我,焕发出新的生机。 


宜兴青瓷“死而复生”了!这一喜讯在第一时间传遍了宜兴,很多客户闻讯而来,在宜兴青瓷厂原址上成立的碧玉青瓷有限公司顿时门庭若市。1600元一套的“七仙女”一下子被订走了1000套,三五千元一只的青瓷瓶、青瓷鱼篓尊等更是供不应求。然而,复生后的宜兴青瓷,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已与龙泉青瓷无法相比,要想恢复甚至超越当年的辉煌,前路漫漫其修远兮。


谈珂,碧玉青瓷公司总经理,宜兴青瓷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回想小时候,青瓷对他而言就是顽皮时不能碰的易碎品,是父亲谈志坚倾注大量精力的漂亮“瓶子”,是摸起来冰凉看起来像玉的装饰物,算不上喜爱但也不排斥。谈珂觉得青瓷就像家里的另一个孩子,早已与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亲人关系。长大后,谈珂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攻读计算机专业,出国留学时学的也是与青瓷无关的多媒体。然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学习工作之余,谈珂最先关注的总是当地的陶瓷产品,并会仔细了解它的工艺特色、市场状况及相关企业的发展脉络。谈珂说自己从没刻意去做这些事情,完全是习惯使然。


2006年,父亲复兴青瓷,谈珂加入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与父辈们不同,谈珂虽不深谙陶瓷产业的每个环节,但他更懂得如何让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何驾驭团队合作,他的创新思路也更加开阔。谈珂觉得要让陶瓷走得更远,不能再像父辈那样默默耕耘,要懂得运用各界力量提升陶瓷特别是青瓷的文化品位。在他的计划表中,很多工作亟待完成:他要与有关高校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开展更广泛的创新;他计划举办展览活动,邀请考古界、收藏界人士交流经验;他要举办设计大赛,网罗人才,征集创新设计,提高青瓷的知名度……


父辈们总会老去,未来的宜兴青瓷靠谁来支撑?如今,宜兴的青瓷企业有四家,规模都不大,所有从业人员加起来也不足百人。即使其中规模最大的碧玉青瓷公司,目前也只有40多名员工,与当年宜兴青瓷厂近1200人的规模实在没法比。“曾经也有人想做青瓷,但在数次烧制失败后就放弃了。”宜兴青瓷厂的“元老”瞿根年介绍说,青瓷烧制过程比较复杂,单件作品的制作周期较长,且存在多变性,即使一炉烧制出来的青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渐渐地,愿意学习青瓷技艺的年轻人就越来越少了,宜兴青瓷的人才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境况。”


阅尽繁华方可返璞归真,网罗人才方可成就宜兴青瓷。这几年,碧玉青瓷公司先后从各地的陶瓷学院招聘专业人才,积极地为青瓷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但是愿意来宜兴并留在宜兴的毕竟是少数,宜兴青瓷的复兴与壮大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谈珂认为,吸引人才不能光靠企业,因为企业的个体力量毕竟有限。宜兴青瓷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壮大,需要政府的重视、行业的推动以及从业者的执著,这三者缺一不可。


(耿蕾 赵辉/文  寒蝉/辑)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