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党政企考察团张家港江阴考察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7月10日,我市党政企考察团赴张家港市、江阴市考察。考察虽只有一天,但考察团成员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开了眼界,拓了思路,更深刻地认识到,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产业做强了,才能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辟转型发展新天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月10日,我市党政企考察团赴张家港市、江阴市考察。考察虽只有一天,但考察团成员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开了眼界,拓了思路,更深刻地认识到,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产业做强了,才能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靠规模企业 做强主导产业

在一天的考察中,考察团成员发现,张家港市、江阴市强大的经济实力背后,是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论是产业的升级还是转型,他们都牢牢抓住“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引领行业发展、在全国独领风骚的强势产业群。

近年来,张家港市重点扶持本地民营企业,形成了数十个超大规模的企业集群。沙钢集团从一家乡镇企业起步,去年企业销售近2100亿元,占张家港市工业产品销售的40%,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沙钢集团的带动下,张家港的机械、冶金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工业销售占到了全市的60%以上。张家港人依靠自己的产业基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毛纺服装生产在江阴发展较早。近年来,该地依托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毛纺服装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江阴毛纺服装业进入规模产出期,2011年,仅江阴新桥镇毛纺服装销售就超过了7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

区域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市经信委主任蒋惠清表示,只有加快培育规模龙头企业,宜兴的主导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因此,下一步,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巩固和提升我市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其行业话语权。同时,广大骨干企业也要通过上市、兼并重组、横向联合等方式,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资源整合、资本扩张和快速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批行业“旗舰”,形成更强的规模效应。

依托园区平台 提升产业档次

从当初的乡镇企业到今天的“高端创造”,张家港市依托国家级开发区,逐步提升产业档次,完成了一次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的嬗变。

1993年创建的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始终按照创新创业基地、高端人才汇聚基地、高新企业孵化基地和高新产业催化基地四大特色功能定位,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开发区建设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通过18年的努力,去年该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5亿元,最终“戴”上了国家级“帽子”。目前,该开发区把转型发展作为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该开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的现代装备产业园、玻璃基板产业园等七大特色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集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档次。

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引起了我市考察团成员的浓厚兴趣。市委常委、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朱晓晔表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趋紧、要素制约日益明显、新兴产业遭遇低谷等多重挑战,今年宜兴经济开发区稳住了阵脚,保持了发展的持续动力。作为全市经济转型的主阵地,下一步,园区将瞄准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现代化一流园区的目标定位,利用本轮经济放缓带来的空间和“时差”,深入实施“猎豹计划”和“攀高计划”,加快光电子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构建新兴产业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转型。

加快科技创新 提升竞争实力

企业优,则产业优。张家港、江阴两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发展的抓手就是加大投入,加快创新步伐,淘汰落后低端的工艺设备,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走进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先进的生产设备让考察团成员赞叹不已。该企业坚持创新促发展,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每年对研发项目的投入都近1亿元。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企业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集成电路封装三大主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十二五”末,企业有望进入世界封测企业排名前五名,营业收入达100亿元。江苏法尔胜光子有限公司曾是一家生产普通线缆的民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转入通信用光纤及特种光纤领域,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江阴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企业要取得大踏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对此,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盘生感受颇深。他说,张家港、江阴两地企业的佼佼者充分依靠科技创新的爆发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明晰了思路,更增添了发展的紧迫感。他表示,产业要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必须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活力。企业不仅要将创新体系做实,更要建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研发平台;不仅要在新产品、新技术下工夫,还要创新经营模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贾乙/文 寒蝉/辑)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