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午12点,市疾控中心大楼内一片安静,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依旧穿着白大褂,在工作室里用显微镜观察着钉螺标本,并不时地拿起笔在本子上细致地记录着。他,就是宜兴市“十佳共产党员”、市疾控中心原血防科科长陈建农。这些年来,他带领科室同志深入高山密林,穿越山涧荆棘,打赢了一场场“血防攻坚战”,完成了国家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传播阻断目标。
今年55岁的陈建农,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市疾控中心工作,并在2000年担任血防科科长,负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人一旦得了该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民间血吸虫被称为“瘟神”。2004年,我市被国务院六部委列为首批规划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36个县(市)之一。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陈建农带领科室同志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巨的“达标之路”。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也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广泛分布于山林、沼泽、水塘等地。原来我市56个有螺条块、63万多平方米的有螺面积全都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密林山涧之中,不仅山高路陡、林深草密,还经常有毒蛇、野猪出没,现场勘测难度很大。但为了摸清螺情,陈建农毫不犹豫地走遍了这些危险的地方。2003年,陈建农在横山水库东灌渠西渚镇金楼段野猪坳规划灭螺时,当他钻进茂密的荆棘丛中,身上被划出道道口子,鲜血直流;还有一次他遇到了当地村民捕捉野猪的架子和电网……面对一个个困难,他从不轻言放弃。
在灭螺的同时,陈建农还开拓思路,探索了一种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新方法。他把药物灭螺和硬质化灭螺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下子提高了血吸虫病防治的综合效益,先后完成了16个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的“血防攻坚战”。我市山区有螺水域治理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肯定,2009年还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提前1年实现了国家下达的防治规划目标。
如今,为了巩固达标成果,陈建农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还是经常下基层做好螺情、病情监测调查工作,并时刻掌控螺情、病情的动态,防止钉螺再次出现。
(张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