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降雨,让位于宜南山区的张渚镇茶亭村空气格外清新。昨天,在一望无际的玫瑰花园,微风吹来,香气袭人。昔日采矿基地,经过慧心打造,“变身”成为亩产出近4000元的玫瑰花园,成为宜兴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的亮点之作。近年来,宜兴市科学复垦工矿废弃地,并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目前4000余亩工矿废弃地变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昔日的矿山开采业,是宜南山区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但是,开矿业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数以百计的矿山宕口成为宜南山区消除不去的“疮疤”。为重塑“蓝天、青山、碧水”的良好生态环境,2012年,宜兴市积极对上争取,被国土资源部列入江苏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五个试点县市之一,成功争取到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4500亩,分三年实施,每年复垦1500亩。为全面做好复垦工作,宜兴市在试点政策框架内,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不仅严格施工质量和进度,实施督查、通报、考核保进度。同时,注重质效并举,利用重大工程中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保证耕地质量,确保当年受益。
随着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的扎实推进,昔日废弃的矿山宕口告别脏乱差现象,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还确保了耕地动态平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张渚镇铁腕关停矿山、建材企业,全镇工矿废弃地近5000余亩。在“唤醒”沉睡土地过程中,该镇主动与市国土资源部门联系对接,科学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在一车一车沃土的“滋养”下,昔日废弃的矿山宕口披上了“绿装”。杨巷镇了林工矿废弃地,过去由采石宕口、砂石堆场和已拆除的轧石机厂房组成,总面积800多亩。为抚平这一巨大“创伤”,2012年以来,杨巷镇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持续推进复垦工作,目前已掩埋废弃宕渣20余万方,运入客土近20万方, 200余亩杂草丛生的坑洼荒地变成了良田,当地群众因地制宜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并且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市国土资源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不仅改变了部分地区脏乱差的现象,还缓解了用地矛盾。该工作人员表示,近几年宜兴市用地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每年下达宜兴市1500亩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占到全市每年新增用地的四分之一。通过将遗存的工矿废弃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加以复垦,有效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确保宜兴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同时,通过复垦,还优化了建设用地布局,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赵辉)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采集,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将#改为@)告知,我们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