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缅怀 | 那些紫砂界的“种子”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袁老奉献一生,只为祖国遍地稻谷香。他曾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在紫砂界,也有无数粒这样的“好种子”。他们和袁老有着一样的精神,将一生奉献给了紫砂事业的发展……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老走了。

91年,一辈子,袁老只做了一件事——培育杂交水稻。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老毕生的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袁老奉献一生,只为祖国遍地稻谷香。

他曾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紫砂界,也有无数粒这样的“好种子”。

他们和袁老有着一样的精神,将一生奉献给了紫砂事业的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来缅怀这些大师!

吴云根

吴云根(1892-1969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又名吴芝莱,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

吴老是著名的壶坛宗师,在紫砂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吴老将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紫砂的教育事业,其门下弟子诸多,且都有所成就。

在紫砂界相当有影响力的几位国大师,如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曾经得到他的言传身教。

吴云根弟子合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所谓壶如其人,吴老的作品温厚稳重、朴雅润泽。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成就卓越,蜚声壶界,并有“声名盖及师,来者有几人”的赞语。

这样一位为紫砂鞠躬尽瘁的大师,一生勤劳纯朴,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给子女们私下留存一件他个人的作品。

任淦庭

任淦庭(1888-1969)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又名干庭,字缶硕 ,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江苏宜兴人,陶刻大家。

任老是紫砂七老中唯一一位陶刻大师,对紫砂陶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炉等陶坯上书画或陶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雕刻的书法,笔力遒劲,铁划银钩,刀锋灵秀,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金石味浓。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自成风格。

花鸟帽筒(任淦庭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任老一生,培养出诸多陶刻大家。他精心带徒传艺,其中,徐秀棠就是合作社成立后,任老收的弟子,还有谭泉海、鲍志强、鲍仲梅、毛国强、沈汉生等等,如今都是紫砂界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

顾景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顾景舟(1915-199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原名景洲,又名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

顾老,可以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他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其《云肩如意》、《洋桶壶》等诸多作品,至今仍被众人摹古学习,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14年春拍2875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顾老的另一成就,在于为紫砂界培育了诸多优秀人才,为紫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顾景舟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指导周桂珍、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学习制壶,他的弟子如今都是紫砂界的大师级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顾老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撰《宜兴紫砂珍赏》巨著,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顾老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朱可心

朱可心(1904~198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原名开张,学名凯长,号“未祥”,曾用款“朱未祥制”。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朱可心大师是花货巨匠、一代宗师,艺术造诣深,设计能力强,善于从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和题材。创作旺盛期,设计制作了如意壶、云玉壶、高峰咖啡具,迎宾酒具、万寿壶、碗梅壶,可心梨式壶等,至今仍是许多人摹古学习的花器经典。

大报春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54年朱可心受命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先后授艺带徒数十人,有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许成权、范洪泉、谢曼伦、曹婉芬、王小龙、高丽君等,如今皆有所成就。

上世纪50年代朱可心与徒弟们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纵观漫长的宜兴紫砂史,还有许多将一生奉献给紫砂事业的大师,他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的紫砂作品,更无私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了下去,这也正是宜兴紫砂走过千年,仍欣欣向荣的原因。

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宜兴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后开花、结果,再把这果实播种下去。

纵然伟人已逝去,我们仍能在后人的作品中,寻觅到他们的影子……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