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史宝林 年轻辈潜力陶手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史宝林,1986年生于宜兴丁蜀镇制壶世家,师从实力派李卫明,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学,创作多从境界的角度切入,将传统器型作为主攻方向,其作品经典实用,风格独特。

史宝林

年轻辈陶艺家

师从实力派李卫明

擅长全手传统器型

史宝林

史宝林1986年生于宜兴丁蜀镇

出身制壶世家的他

耳濡目染

从小酷爱紫砂文化


2005年毕业后

师从实力派陶艺家李卫明

学习紫砂壶的制作

勤学苦练多年

基本功相当扎实

并在实践中精进技艺


史宝林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学

创作多从境界的角度切入

将传统器型作为主攻方向

其作品经典实用

风格独特

深受壶友喜爱



作品·欣赏

一、全手任瓢壶

史宝林紫砂壶

任瓢壶指的是

中青辈制壶高手任备安款石瓢

任备安研习景舟石瓢多年

在顾老经典器型基础上调整改良

创新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的任瓢壶

是为其成名作

此件任瓢壶

是史宝林临摹任备安石瓢

突破之作

底款第一次启用闲章“君子不器”

史宝林紫砂壶

选用原矿紫泥为胎

细工大幅提升

泥门表现坚紧

形体、质感不凡

将该壶式演绎得十分精彩

三角形体

用线凝练

有一气呵成之畅

三柱足隐于壶底

史宝林紫砂壶

平盖纤秀轻盈

边缘大胆突破

作倒角处理

在营造视觉渐变的同时

使得使用过程中手感更加舒适

桥钮古雅

直流、倒三角把对称起翘

舒展而不张扬

史宝林紫砂壶

整壶柔韧与力度并存

素净无饰

但见文气隽永

值得赏用


二、全手东元隐瓢壶

史宝林紫砂壶

此件隐瓢壶

摹实力派吴东元原创代表孤品

以葫芦为创作灵感

取紫砂传统经典器“石瓢”

为造型之源

选用原矿紫泥全手工抟制

壶体呈矮扁的葫芦形状

盎盖为上肚

挺括的身筒为下肚

史宝林紫砂壶

壶底设计富有巧思

塑三只小葫芦作底足

饱满俊秀

灵动稳健

直流上翘朝天

棱方执把挑高

持握舒适趁手

倾倒方便

史宝林紫砂壶

由黄松弟子黄文艺陶刻装饰

壶肩环刻“实垂垂,悬清秋

剖为瓢,醉斗室

咽者寿,饮无彊”

盖墙刻“饮之吉,匏瓜无匹 曼生句”

皆为切壶、切茶之壶铭

增添了此壶的文化内涵

史宝林紫砂壶

此壶配有两只小杯

可对合为一个完整的葫芦

杯把处分别刻有“福”、“禄”二字

代表着葫芦在中华文化中的寓意

传达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三、全手鸣远一粒珠壶

史宝林紫砂壶

传统经典壶式一粒珠

以光润、玉韵、素雅为特色

形制乖巧讨人欢喜

从古至今诸多名家皆有制作

堪称圆器中的典范

史宝林紫砂壶

此件一粒珠壶

乃史宝林摹古陈鸣远经典

采用原矿降坡泥全手精制

泥色红而不妖

砂粒朴拙

隽永耐看

身筒线条圆融

丰敛有致

口盖完美嵌合

结合为饱满圆珠状

史宝林紫砂壶

盖中央挺立圆钮

壶身一大珠

壶钮一小珠

圆圆相叠

灵气十足

三弯流配以大耳把

比例协调

婉转纤长

更衬壶身丰盈

史宝林紫砂壶

近壶流一侧

由少伯铭刻装饰“谈笑有鸿儒”

语出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

反面光素

整器简繁得宜

一派君子之风

再三品赏

回味无穷



四、全手竹瓢壶

史宝林紫砂壶

此件竹瓢壶

在传统石瓢的基础上

创新演变而得

采原矿红降坡精心制作

烧成后嫣红中隐泛橙光

壶表作点砂装饰

砂粒金黄

粗犷豪放中又不失精雅韵味

史宝林紫砂壶

壶身的过渡

壶底的张力

流把的力道

壶钮的肉感

均在史宝林的妙手下拿捏得当

体现出非凡韵味

史宝林紫砂壶

盖、身由黄文艺通刻翠竹

竹枝细而刚劲

竹叶飒飒藏锋

金石味道强烈

壶底三柱足短小却有力

间隙环刻“饮之吉,得长年”之句

更添文人雅意

史宝林紫砂壶

120CC精致小品

红降坡泥泡养效果出色

年轻辈强强联手演绎经典

品赏把玩

意趣颇丰



五、全手心舟石瓢壶

史宝林紫砂壶

心舟石瓢

由清代制壶大家何心舟设计创作

以其名字命名这一石瓢款型

史宝林吸收前人艺术精华

全手摹古制成此器

原矿紫泥胎

造型简洁

古味浓厚

史宝林紫砂壶

身筒饱胀

呈上丰下敛的正三角形

线条无锐利之处

却丝毫不显臃肿

平盖厚实

桥钮似卧虹

敞底分置三足

使壶身产生纵向拉伸的动势

视觉上更觉气度充盈

史宝林紫砂壶

直流嘴部浑圆包边

为心舟石瓢的一大特色

带棱弧把方圆并济

刚毅古拙

壶身由黄文艺陶刻装饰

正面刻“香蒲不轻见,仙郎作供读”

反面刻绘菖蒲、山石

极尽闲适风雅

观之令人心生愉悦

史宝林紫砂壶

容量130CC

小巧一把

捧在手中把玩

趣味性强

是一件好料精工的杀茶利器

徐元明一脉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