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收藏领域,不少藏家容易陷入认知偏差,将非核心因素当作判断价值的关键。
事实上,紫砂作者的职称高低与作品价值并无直接关联,荣誉头衔也不能等同于艺术水准,有时越是顶着“高工”、“大师”光环的创作者,其作品反而可能因应酬繁多、代工现象等掺杂水分,收藏时更需审慎辨别。若一味以职称论优劣,便会偏离收藏的本质意义。
因此,藏家唯有提升自身鉴赏能力,才能避开误区,真正读懂紫砂之美。
民国艺人·江案卿紫砂壶:狮球
误区一:盲目追捧“老壶”,认为年代越久越珍贵
提及老壶,多数人会联想到明清时期的作品,可从当下拍卖市场行情来看,不少明清老壶的成交价仅二三十万,甚至更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当代尤其是中青年实力派紫砂创作者的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和精湛工艺,屡屡拍出远超老壶数倍的高价,彻底打破了“老壶必贵”的传统收藏格局。
衡量紫砂壶收藏价值的核心,从来不是年代长短,而是其艺术水准。即便壶龄久远,若泥料劣质、做工粗糙,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以紫砂史上的宗师时大彬为例,他之所以被推崇,并非仅因作品年代久远,更在于他是首位深入研究紫砂矿料的匠人,率先发现并运用黄龙山五色共生矿制作“五色共生壶”,这类壶以“一壶千面”的天然肌理彰显紫砂本真之美。
也正因老壶情结的盛行,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作旧老壶”——以投机取巧的方式将新壶褪去新器的光泽,伪装成老壶模样,误导不明真相的藏家。
国大师·季益顺紫砂壶:金玉满堂(葛军泥绘)
误区二:迷信职称与证书,忽视作品本身品质
如今的紫砂收藏市场,职称与证书乱象丛生,真假难辨,但作品的品质却无法造假。选购紫砂壶时,真正该重点考量的是泥料优劣、造型设计与做工精细度,作者的职称和证书顶多只能作为参考,无法全面代表作品价值。
许多真正有实力的匠人,往往隐于工作室,不追求表面虚名,却能打造出形、神、气、韵兼备的佳作。当商业炒作的泡沫与水分十足的职称评定被戳破,那些仅靠头衔投机的“裸泳者”便会暴露无遗,而真正有含金量的作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省大师·何挺初紫砂壶:蟹篓壶
误区三:过度关注底款,陷入“先看款后买壶”的陷阱
紫砂壶的款识,是烧制时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与图案,本是鉴定年代、制作者身份及工艺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古玩界和拍卖行估价的参考。可部分藏家因过分看重底款,又缺乏专业鉴定能力,间接催生了紫砂壶作伪市场。
作伪手段主要分两类:一是“真款假壶”,一些名家因应酬繁忙或作品供不应求,会让弟子或他人代工制壶,再盖上自己的印章;二是“假壶假款”,现代仿造者要么依据前代作品的底款照片制版仿刻,要么直接凭空臆造不存在的款识,让藏家防不胜防。
中青辈实力派·姚志泉紫砂壶:南瓜
误区四:误认为“做工复杂、颜色花哨=价值高”
紫砂壶之所以被后人称道,核心在于其特殊材质与文人审美中“文质合一”的理念高度契合,达到了“璞玉浑金”的境界。以天然美质为基,无需过多修饰,却能彰显古朴自然、内蕴深厚的和谐之美,这也是紫砂圈普遍认可的审美准则。
但许多新手藏家却偏爱颜色艳丽、造型怪异,或是壶身布满字画的紫砂壶,认为这类壶更具艺术感和附加值,这实则是一大误区。为迎合这种需求,部分制壶者和生产商不惜在陶土中随意添加化学原料,制作“化工壶”;或是忽视紫砂壶的宜茶本质,一味追求“凹造型”,打造出千奇百怪的器物。这些做法与紫砂本真之美背道而驰,成品价值自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