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关注建设美丽农村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注定成为热词。之所以“热”,不仅因为其经久、常用,更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所赋予的特定含义。在宜兴这方热土上,大力打造美丽乡村,不仅是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更寄托着百万陶都人民对宜居家园的热切期望。如何让每个乡村秀出个性内涵,让农民富足地生活在田园山水中。近日,我市有关部门和村的工作人员,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展开讨论。
    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美得“实在”,要有长远、全面发展的眼光。“美丽乡村”,不仅要规划建设环境美,还要做到富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张渚镇善卷村党总支书记李为清表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庄环境整治、“陶都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活动蓬勃开展,农村群众获得很大实惠。他认为,要建好“美丽乡村”,就要深刻理解“美丽”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富民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要用长远的眼光、创新的勇气,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环境优势,激发农村活力;要加大投入,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要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并着重改变部分村民陋习,促进村民素质提高,让整治和建设的成果持久惠民。
    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农村美得有“特色”。市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科科长张亚平认为,乡村之美与都市之美的区别,就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也在于丰富的文化民俗和风土人情。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近几年,各地普遍推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从经济挖潜、内涵发掘、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有效彰显了各村的特色。这些做法很值得提倡。所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每个村在地域、生态、产业等方面的不同特色,从规划开始,就要注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让每个乡村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建设美丽乡村,要让乡村美得有“灵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表示,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外表美”,更要有“内涵美”,不仅要有整洁的环境,更要留存住“文化之根”和既有韵味。古树老屋、历史古迹甚至一口老井、一段小街都可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众多村民的“心灵家园”。对于这些“遗产”,要加强保护。保护可以积极创新,方式上也可多样化,如对“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建议可打破“界线”开展整体性保护,促进整体维护和旅游开发;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可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进一步擦亮“老”招牌,助力农民增收。
    (李震 丁宁)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