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壶人南京9月1日电(淘壶人智库分析师 周国洪 裴文彬 吴绍山)宜兴从2003年开始探索“绿色转型”,坚决革新发展理念、淘汰劣质产能、布局绿色产业、提升管理效能,最终走上了“环境换取增长--生态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和“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日前,淘壶人智库江苏中心深入宜兴调查研究,解析宜兴“绿色转型”样本,为诸多“先污染、后治理”的市县提供借鉴参考。
转型: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增长”
宜兴的“绿色转型”,经历了“革新理念--刮骨疗毒--再造血液--管理提升”四个阶段、多个层次的变革,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增长”的根本性转变。
其一,革新理念、转变方式。
2003年,宜兴人痛定思痛,决定革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环境换取增长”转为“生态优化增长”,最终实现“发展提升环境”的目标。
王中苏说,“环境换取增长”,单一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取经济发展成果。过去的宜兴,走得就是这条道路。实践证明,环境换取的增长,犹如饮鸩止渴,不可持续、难以普惠。
“生态优化增长”,要求立足生态发展经济,将生态作为经济发展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并将其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003年,宜兴提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综合采用经济刺激、行政推动等手段,开展了宜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矿山禁采和山区绿化美化工作。
2010年7月,宜兴进一步提出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价值追求,把生态环境作为宜兴最大的优势,作为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民诗意栖居的重要内涵。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构建宜居型生态为核心价值和突破口,构筑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互动发展新构架。
2011年6月,宜兴提出推进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生态赶超之路。十八大后,宜兴坚持“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生态优化增长”再次得到提升、巩固。
相比于“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方式,“生态优化增长”是革命性的理念变革。确立“生态优化增长”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不因发展给环境增压,反以发展提升环境品质,优化生态质地,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现“发展提升环境”的目标。
其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为有效斩断污染源,恢复宜兴经济和社会肌体健康,宜兴对症施治、刮骨疗毒。
近年来,宜兴全面深化化工企业治污,完善治污设施,安装在线监控设备,高标准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在化工企业中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鼓励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集中到符合化工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环评且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集中(园)区,降低污染范围。目前,宜兴的化工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太湖水体连续6年未现蓝藻湖泛。
以天然气置换燃煤,减少制陶污染。2004年5月,宜兴成立了窑炉整治领导小组,改造燃煤型窑炉,推广天然气使用。经过2年时间,完成工业窑炉整治,估算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90万吨。
宜兴大力整治矿山宕口,变废为宝,将其打造为一个个农业生态园。以湖滏镇为例,该镇在关闭境内所有矿山宕口后,开发建成了阳羡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种植吊瓜1万多亩、茶叶1万亩、杨梅5000多亩等。如今,绿色农业已经成为该镇重要的经济支柱。
对于劣质高污染项目,即使其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可观效益,宜兴仍然坚决舍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抢救生态环境。
近年来,宜兴先后关停效能低下、产品落后化工企业550家,关停矿山宕口600多个,关停倒烟窑企业近300家,拆除燃煤型窑体近400座、烟囱600多支,关停轧石、石灰窑企业400多家、琉璃瓦企业295家、蓄电池企业29家,拆除整治排蜡窑292座。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宜兴8195多个建设项目的环评率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有237个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其中就包括总投资达8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2013年,铜官山蓄能电站打算在宜南山区竹海建设总投资80亿元200千瓦的二期项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是极具诱惑性的。然而,宜兴却予以坚决拒绝。因为该项目选址于宜南竹海,需要削平山头,从山下向山上蓄水,可能破坏竹海周围的生态环境与历史遗存。
宜兴市长张立军说:“在生态环境保护面前,‘带病’的项目,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相比于华丽的经济数据,我们更珍视宜兴天赋的自然资源,这是宜兴最可宝贵的财富。”
宜兴还制定了项目建设“四个一律不批”:对新办化工企业一律不批;对有氮磷排放和污水不能接管的项目一律不批;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四个一律不批”为宜兴山水穿上了抵抗污染的“防化服”。
其三,绿色发展、再造血液。
保护环境不等于停滞不前、放弃发展。切除“坏死组织”后,宜兴开始立足优势,积极规划绿色产业体系,再造新鲜血液。
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表示,“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面貌,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质态,结合宜兴山水资源优势和城市定位,宜兴规划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主要以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
线缆和环保是宜兴两大龙头产业。目前,宜兴线缆企业达500多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预计到2015年,销售规模将达1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有1500多家制造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环保装备产销规模已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未来产业规模将达千亿元级,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环保之乡”。
其他三个新兴产业也形成了领先优势: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为核心,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有200多家,“宜兴制造”的新材料已经用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上;光电子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建成“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华东)光电子科技创新基地”。
在服务业方面,宜兴不断创新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2013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超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8%。
宜兴积极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2013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亿元,游客接待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获得了“中国旅游发展杰出政府贡献奖”等系列荣誉。随着宁杭高铁的开通,宜兴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更加彰显,目前,高铁宜兴站日均客流超过6000人次,是宁杭高铁沿线县级市中客流量最大的车站。
“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推进宜兴“绿色转型”的引擎,为宜兴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发展节节攀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我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列第4位,成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中国具幸福感县级城市。
其四,强化管理、提升效能。
宜兴的“绿色转型”,不仅重视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而且重视完善管理体系,通过提升管理软实力,实现了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赶超”,再到“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
强化投入、扎实管理基础。宜兴坚持把生态投入作为最有价值、最利长远的投入。2007年以来,宜兴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40%,构建了覆盖全市、领先全省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奠定了宜兴生态赶超战略的物质基础。
宏观规划、框定发展空间。宜兴按照“一圈三带”的空间构架,在市域外围构筑“生态保护圈”,由北向南形成“产业集聚带”、“城市生活带”和“生态旅游开发带”,从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上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创新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宜兴探索实施干部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绿色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和地区分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设立环境监察局,打造环保执法的“宜兴模式”;切实实行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估制度;主动与溧阳、金坛、武进等上游地区建立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巩固和深化生态文明成果。
持续发力、保持政策连贯。宜兴的生态环境管理,注重统一认识,持续发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任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就曾明确提出,“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一种政绩”,要把宜兴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最美的新兴中等城市;现任市委书记王中苏则坚持不提新口号、新规划、新目标,一张蓝图走到底,始终将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壮大主体、吸纳群众参与。宜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设立党员生态环境责任区,带动群众从旁观者、评论者走向前台,成为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共享者,以激发其生态自觉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奠定“绿色转型”的群众基础。
宜兴市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表示,“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地域范围广、人数多、可控性弱,只有吸纳群众参与,才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追求细节、力求效果最优。配套完善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宜兴不断强化细节管理,以求释放环境投入的最大效能。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表示,即便是一些偏远乡郊,他都会跟当地乡镇探讨,应该用什么花草装饰下道路沟渠,用什么画作点缀下青瓦白墙,让宜兴的人文气息晕染宜兴环境,打造有故事的宜兴山水,给人带来感官上美的享受和愉悦感。
王中苏向淘壶人智库江苏中心谈起这样一个事例:跑冒滴漏的工程车辆容易将泥土洒落在柏油路上,经过碾压就会形成扬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宜兴不仅严格工程车辆卫生管理,而且在乡村土道和柏油路之间,用鹅卵石和水泥混合起来,铺设“过渡带”,这样就可以提前颠除车身沾带的泥土,避免洒落到柏油路上。因此,很多游客来到宜兴都会惊喜地发现,宜兴太干净了!甚至连高速公路上的铝合金护栏和道路两边的树叶子都是干干净净、绿光闪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多年的“绿色转型”,重新洗靓了宜兴江南水乡的面容,推动宜兴成为生态强市。“2013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和“十城市公众宜居感受排行榜”上,宜兴都荣居榜首。
从“化工之乡”到“国家生态市”,宜兴的“绿色转型”,走出了“环境换取增长--生态优化增长--发展提升环境”和“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
借鉴:宜兴“绿色转型”的四点启示
宜兴在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治理举措,推动发展转型,不仅实现了后发赶超,而且实现了领先率先,对诸多“先污染、后治理”的地区,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其一,生态保护底线优先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两条底线,一定意义上,生态底线优先于经济发展。宜兴的发展历程表明,丢失生态底线,经济发展的成果终将用来弥补生态欠账,守住生态底线,经济发展的成果则将得到彰显。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广受认同,但是在优先权衡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会有浓厚的经济发展优先情结。宜兴经验启示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模式,换脑筋,走新路,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至上的理念,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其二,“绿色转型”可以塑造后发优势。
宜兴果断放弃“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方式,积极寻求“绿色转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弥补生态欠账,布局绿色产业、塑造后发优势,形成了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的绿色资本,推动了宜兴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进入更高层面。
宜兴经验启示我们,一个地区的终极竞争力,并不在于纯粹经济规模的突破,而是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革新,在于更加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的产业体系,在于经济、民生、文化与生态四位一体、和谐共荣。江苏各地方政府,尤其是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地区,应积极探索“绿色转型”的路径,塑造后发优势。
其三,政策连贯是“绿色转型”成功的关键。
“绿色转型”要求反思过往经验、检视熟悉路径、抛却错误理念、重塑竞争优势,转型过程具有反复性、艰巨性、长期性,需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宜兴从本世纪初开始,连续多届政府,统一思想、持续作为,始终保持政策连贯,最终“转型”成功。
宜兴经验说明,“绿色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守,扛得住转型期的阵痛,不断强化,经得起转型期的反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坚决摒弃“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心态,切实将“绿色转型”作为新时期地方经济再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提新口号、新规划、新目标,一张蓝图走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其四,管理提升是“绿色转型”成功的保障。
宜兴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积极创新制度化管理手段,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注重追求管理细节,倡导广大群众参与,通过优化管理,大大提升了转型成效。这说明,“绿色转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完善基础设施,而且需要积极借助管理手段,倍增资源投入的价值,充分释放基础设施的效用。
宜兴经验启示我们,管理是整合资源投入,唤醒沉淀成本的重要方法。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正是缺乏制度固化和长效提升作用,亟需借鉴宜兴经验,形成“绿色转型”的管理驱动力。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