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区是推动转型发展的主阵地,直接决定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爆发力。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园区带动战略不动摇,不遗余力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园区建设之路,在建立创新机制、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编者按:园区是推动转型发展的主阵地,直接决定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爆发力。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园区带动战略不动摇,不遗余力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园区建设之路,在建立创新机制、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即日起,本报推出“ 聚焦园区建设”系列报道,从载体建设、项目引领、人才集聚、发展模式和惠利民生等方面,深入展示我市园区建设成就。
驱车沿着环科园绿园路向西,在接近104国道的北侧,泛着金属光泽的现代建筑——产品展示馆便映入眼帘。这个集规划、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等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展示中心在10月份建成投用后,将成为我市展示环保产业新技术、产学研成果、传播环保理念的重要“窗口”……今年是环科园重大载体建设推进年,年内,产品展示馆、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孵化园、大学科技园和人才公寓等载体将全面建成投运。此外,国际环保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二期、人才公寓二期、创新创业园二期等新载体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力争年内完成100万平方米工作量。这些功能载体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提升环科园产业发展的承载能级。
走过20多年发展历程的环科园,是我市园区在彰显特色、壮大规模、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提升、寻求突破的一个生动“缩影”。众所周知,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主阵地,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和爆发力。当前,一个千帆竞发的“园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园区带动战略不动摇,不遗余力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园区发展之路,以环科园、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为引领的工业园区和集中区迅速发展,呈现出厚积薄发的良好势头。目前,我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和13个市级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0多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园区产出比重达88.2%。
优质的“基因”是“身体”健康成长的先天优势。纵观国内一流园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定位高远,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的宜兴,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对于园区、集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始终坚持高端、优质的发展质态。由新加坡工业园总设计师时匡先生亲自“操刀”的环科园总体规划、由北京建工集团精美“打造”的开发区科创新城基础设施、依托陶瓷主产区特色“量身定制”的陶瓷特色产业园区……在规划的高位引领下,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约5亿元,拆迁面积超30万平方米,腾出净地超过3000亩,为全市工业经济集聚集约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作为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板块,园区创新创业创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伴随着创新创造环境的不断优化,园区也越来越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为园区及区内企业的发展输送“养分”。去年,省科技厅新认定了10家省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内的新材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入选,让我市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队伍进一步壮大;今年,由哈工大与环科园合作成立的哈宜环保研究院运营逐步完善,进入了成果“收获期”;前不久,我市对接高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平台——清华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7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2家国家级),1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8家省级科技服务平台,77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省级产业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各1家,而这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婆家”绝大多数都在园区。
不断完善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和不断增强的科创能力,让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发显现,电线电缆、非金属材料、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这三大“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日益完善,贡献份额持续加大。官林的电线电缆、周铁的机械装备、新建的化纤纺织、西渚的亚麻纺织、新庄的灯具、万石的机电等产业,也随着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而逐步彰显其产业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市16个园区(工业集中区)已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时期。一个个以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展风采的园区,成为宜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耿蕾)
驱车沿着环科园绿园路向西,在接近104国道的北侧,泛着金属光泽的现代建筑——产品展示馆便映入眼帘。这个集规划、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等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展示中心在10月份建成投用后,将成为我市展示环保产业新技术、产学研成果、传播环保理念的重要“窗口”……今年是环科园重大载体建设推进年,年内,产品展示馆、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孵化园、大学科技园和人才公寓等载体将全面建成投运。此外,国际环保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二期、人才公寓二期、创新创业园二期等新载体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力争年内完成100万平方米工作量。这些功能载体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提升环科园产业发展的承载能级。
走过20多年发展历程的环科园,是我市园区在彰显特色、壮大规模、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提升、寻求突破的一个生动“缩影”。众所周知,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主阵地,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和爆发力。当前,一个千帆竞发的“园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园区带动战略不动摇,不遗余力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园区发展之路,以环科园、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为引领的工业园区和集中区迅速发展,呈现出厚积薄发的良好势头。目前,我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和13个市级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0多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园区产出比重达88.2%。
优质的“基因”是“身体”健康成长的先天优势。纵观国内一流园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定位高远,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的宜兴,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对于园区、集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始终坚持高端、优质的发展质态。由新加坡工业园总设计师时匡先生亲自“操刀”的环科园总体规划、由北京建工集团精美“打造”的开发区科创新城基础设施、依托陶瓷主产区特色“量身定制”的陶瓷特色产业园区……在规划的高位引领下,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约5亿元,拆迁面积超30万平方米,腾出净地超过3000亩,为全市工业经济集聚集约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作为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板块,园区创新创业创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伴随着创新创造环境的不断优化,园区也越来越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为园区及区内企业的发展输送“养分”。去年,省科技厅新认定了10家省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内的新材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入选,让我市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队伍进一步壮大;今年,由哈工大与环科园合作成立的哈宜环保研究院运营逐步完善,进入了成果“收获期”;前不久,我市对接高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平台——清华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7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2家国家级),1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8家省级科技服务平台,77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省级产业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各1家,而这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婆家”绝大多数都在园区。
不断完善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和不断增强的科创能力,让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越发显现,电线电缆、非金属材料、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这三大“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日益完善,贡献份额持续加大。官林的电线电缆、周铁的机械装备、新建的化纤纺织、西渚的亚麻纺织、新庄的灯具、万石的机电等产业,也随着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而逐步彰显其产业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市16个园区(工业集中区)已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时期。一个个以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展风采的园区,成为宜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耿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