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周铁镇营造独特地方文化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继今年8月周铁镇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收入“囊中”后,日前,该镇又以全市第一名的高分,通过了宜兴市、无锡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测评,“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的称号也将“花落”周铁,可谓“并蒂花开”。
  周铁镇近三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大力发掘、保护、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营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转化为推进地方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先后组织实施了总面积达1.02平方公里的历史街区修复、城隍庙区域环境整治等一大批“文化周铁”历史修复工程。
  目前,周铁全镇累计拥有各类冠名慈善基金20个,几乎覆盖全镇所有的困难群众,“慈善文化”成为“文化周铁”的一大亮点。
  本报讯  继今年8月周铁镇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收入“囊中”后,日前,该镇又以全市第一名的高分,通过了宜兴市、无锡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测评,“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的称号也将“花落”周铁,可谓“并蒂花开”。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面对发展中的挑战与考验,周铁镇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创新思路,近三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大力发掘、保护、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营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转化为推进地方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地处太湖之滨的周铁镇,拥有2700多年的建镇历史,文脉厚重,遗存丰富。面对不可多得的宝贵遗存,该镇把修缮保护历史文物、重现千年古镇魅力,作为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载体紧抓不放。2010年以来,该镇在高起点编制《周铁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实施了总面积达1.02平方公里的历史街区修复、城隍庙区域环境整治、“塘河水韵”重现、历史街区修缮等一大批“文化周铁”历史修复工程,此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其中,城隍庙区域环境整治工程,由当地有识之士——无锡灵山实业公司负责人吴国平兄弟出资1000万元实施,城隍庙、节孝坊等一批重要历史元素由此被串成一线,成为周铁一大新景观。总长2.5公里的“塘河水韵”重现工程,在横塘河两侧建设了20个分区、8个主要节点,横塘河两岸的人文景观、水乡元素等被有机联系起来,打造成一条融入群众生活的历史文化走廊,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好评。居住在横塘河边、今年66岁的沈顺荣老人深有感触地说:“经过政府的修缮整治,不但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起来了,而且环境也更好了,住在这里可以长寿十年啦!”
  伴随着“文化周铁”建设的扎实推进,挖掘、保护、整合历史文化遗存贯穿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遍及周铁镇的每个角落。在程天民院士旧居修复中,该镇由政府出面,向房屋产权人租用程天民小时候生活过的房屋;为保护好瞿氏牌坊,途经牌坊处的华仁大道建设专门改线,为此工程建设多投入100多万元;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竺西书院,曾有人愿出资50万元收购,该镇婉拒后投资加以修复。该镇还利用太湖边的清淤废弃地,规划建设了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竺山湖湿地公园,努力将其打造成融历史人文景观与太湖生态景观等于一体的大型群众休闲好去处。陶行知纪念馆、王茂古村落等一大批文化节点和历史遗存修缮重现,历史文脉得到了更好传承。
  历史记忆不断被发掘和重现,无形中也增强了周铁的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干群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加快发展的自信心。如今在周铁,公益慈善事业建设高潮迭起,2011年一次性募集社会公益资金7808万元,目前全镇累计拥有各类冠名慈善基金20个,几乎覆盖全镇所有的困难群众,累计发放各类善款135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1.8万人次,“慈善文化”成为“文化周铁”的一大亮点。同时,经济转型迈出重大步伐,在近年淘汰109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昔日的“化工之乡”已建设成为“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今年1至10月,预计全镇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03.5亿元,完成工业后劲投入13.6亿元,自营出口2.5亿美元,工业经济在特殊年景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志文 木子)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