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阳山荡风景区,春意盎然、暖风习习,涌动着勃勃的科创热力。4月11日,第26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此开幕。对于现场近400名参赛选手而言,周培源先生之女周如苹女士的到来,无疑是一份惊喜、一份鼓励。
对于父亲的出生地宜兴,今年68岁的周如苹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称这里为“老家”,言语中满是亲昵。正因为对“老家”的热爱,即使这里与现居地北京相距甚远,来回奔波免不了疲累;即使自己身体状况并不好,远距离旅程不得不坐上轮椅,而接到邀请后的周如苹还是毅然选择了回来。
脚下就是故土,触景伤情的周如苹想起父亲几度哽咽。她说,父亲满怀爱国的激情,放弃在国外富裕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为开创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父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怀,与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密不可分,与家乡的滋养密不可分。多年来,在周培源基金会任职的周如苹几乎每年都会回宜,一方面是想多多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想从这块科创沃土中汲取创新的养分。
采访说话间,大赛进入公开展示环节。周如苹执意走下轮椅,拄着拐杖近距离观看。见到青少年们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行动力的作品,周如苹很高兴。“什么是科学家?不仅要有‘啃骨头’的精神,爱科学、学科学,还要勤做事、会做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她向周围的参赛选手们解释,“培源精神”的真谛就在于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得知此次大赛中,宜兴有5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4名参赛选手都是小学生时,周如苹赞许地点头道:“宜兴,是一块生生不息的科创热土!”对家乡的骄傲在她的笑容中展露无遗。
在大赛热烈的创新氛围中,周如苹寄语广大青少年再接再厉、求真务实,挺起“中国的脊梁”。作为周培源基金会的理事长,她还不忘借淘壶人对“小老乡”们提出期许:“希望家乡能有更多的青少年,从我手中接过‘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奖牌。”(记者 夏沫)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