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芮柏芝正忙于《东坡与阳羡》的刻纸创作,每天她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近10个小时,这种工作状态已持续一个多月。作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手工刻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芮柏芝积极投身手工刻纸的创作,不仅完成了上百幅佳作,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将刻纸这项民间手工技艺推向世界。
今年54岁的芮柏芝,出身于刻纸世家,看着父亲、著名刻纸家芮金富的刻纸技艺长大。1977年,芮柏芝高中毕业后,就帮助父亲做刻纸辅助工作,从那时起她和刻纸结下了“缘分”。“磨刀”是芮柏芝刻纸生涯的“第一课”。“把刀磨好,刻纸就成功了一半。”多年来,她始终铭记父亲的话,每次刻纸前不管花多长时间,都要把刀磨好。她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摸索,我自己设计了尖刀和阔刀两种刀型,作品的轮廓及细致部位就用尖刀,面积较大的区域则用阔刀,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刻纸需要在完成绘画稿的基础上再进行刻画,这对原来没有绘画基础的芮柏芝来说是个难题。为此,她反复临摹父亲的画稿,并逐渐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经过数十年的“打磨”,自2003年起,她开始了专业创作,每天刻纸近10个小时,并逐渐闯出了一片天地。近年来,她的作品《红船驶过90年》、《山清水秀果飘香》等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五福奉寿》、《天然如意》还被美国亚太博物馆收藏。
如今,芮柏芝手中的那把刻刀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那刻刀在她的手下是那么灵活。在记者采访中,芮柏芝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刻刀,围绕着纸上的阴阳线,时而笔直地刻画,时而灵活地划出弧度。
芮柏芝说,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既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手工刻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芮柏芝从来不忘刻纸技艺的传承,一方面培养儿子的刻纸兴趣,让他练好基本功,另一方面,她还计划面向社会招收一两名徒弟,进行重点培养。她坚定地说:“传承刻纸技艺任重道远,我一定会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地传下去。” (张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