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宜兴吴洪林养猪记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今年38岁的公司负责人吴洪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摸索出了“发酵床养殖”新技术,而他养猪的三“新招”,则让记者大开眼界。

这里没有沼气厌氧发酵塔,也闻不到生猪粪便的异味,更没有蚊蝇飞舞;宽敞明亮的猪舍里,垫满了厚厚的稻壳和锯末,生猪正在上面拱掘,寻找食物。这是7月24日,记者在杨巷镇皇新村鸿兴猪业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今年38岁的公司负责人吴洪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摸索出了“发酵床养殖”新技术,而他养猪的三“新招”,则让记者大开眼界。

不用清理粪便的圈舍

“圈里铺的是垫料和猪粪的混合物,混合物里有菌体蛋白。垫料由稻壳、锯末、发酵菌种和菌体蛋白等组成。菌体蛋白是一种有益菌,进入生猪体内后,能让有害菌无机可乘,有利于生猪的健康。”吴洪林说,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生物专业,这种养殖技术叫“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他在学习借鉴和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圈舍内把多种微生物和稻壳、锯末等搅拌在一起做成“发酵床”,生猪将粪便等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让猪的排泄物和稻壳、锯末等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使生猪粪便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实现了猪场污染“零排放”。

生猪在圈舍里经常拱掘垫料里的菌体蛋白,与传统的肉猪相比增大了活动量,防病能力也得到增强,根本不需要用药物来保健。而且,粪便在圈舍自然降解的过程中,没有异味产生,不用另行处理粪便,根本不需用水冲刷圈舍。“用这种方法养猪,省饲料省人力省水电,既环保又经济,而且猪肉肉质好,每头猪的饲养成本与传统养猪相比要节省30元-50元。”吴洪林说。

挖掘机开进新圈舍

一般只在施工工地有用场的挖掘机,在吴洪林的一只新圈舍里,却派上了新用场。偌大的新圈舍里,一台小型挖掘机正挥舞着爪子,疏松着垫料。“用挖掘机替代人工疏松垫料,省工省力省时,垫料疏松后,可以降解更多的生猪粪便,把它们转化成更多的菌体蛋白,从而增加生猪养殖密度。”吴洪林说,今年以来,生猪行情低迷,是低成本扩张的好机会,但这种扩张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科学扩张。“这台小型挖掘机,就花了近20万元。尽管我的资金十分紧张,但着眼长远,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目前还在建设一个总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发酵床新圈舍,并得到了市供销总社和镇村的支持。今后我还要逐步把所有的圈舍,改造成可供挖掘机进出的新圈舍。”

不破坏耕地的大棚圈舍

吴洪林猪场大门东侧是一只刚投用的温室大棚,足有1000多平方米,上面覆盖着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棚里铺的是与圈舍里一样的垫料。然而,在吴洪林的指点下,记者拨开几层垫料,发现与养殖圈舍不同的是,底层都是泥土,没有浇注水泥。

市畜牧兽医站站长唐顺其介绍,这种养殖技术叫“可移动式发酵床养殖”,底部的土地耕作层未被破坏,如果改成蔬菜设施栽培,土地不受任何影响,它是江苏省农科院重点推广的生猪养殖新技术,目前正在苏北推广,在宜兴吴洪林还是第一位尝试者。唐顺其说,这种养殖技术,还可掀起覆盖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进行适时自然通风,替代了机械通风,不仅节约电能,而且还节约土地。据了解,这种一千多平方米的大棚,一次性可饲养生猪800头到900头,比其他同面积的地面硬化圈舍发酵床相比,圈舍建设成本要降低一半,而且大大节约了资源。

寒蝉/辑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