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林中,上合桃壶以其精妙的筋囊工艺成为衡量制壶师技艺的标杆,而制壶名家李宝珍所制的上合桃壶,更是将这种壶型的工艺之美与人文意蕴推向极致,成为传世经典。
上合桃壶隶属于紫砂筋纹器范畴,这类器物对工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筋线需挺括如剑,直而有力;囊块需饱满似珠,鼓胀匀称。更精妙的是,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下,都必须与壶身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如此高难度的工艺标准,考验着制作者对线条、比例与弧度的精准把控,而李宝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宝珍(1888-1938年)生于清末光绪年间,师从紫砂名家俞国良,深得其工法精髓。1915年,他经江苏宜兴利用陶器公司引荐,赴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担任技师,将紫砂技艺播撒至更广阔的天地,其扎实的功底与创新的意识,为上合桃壶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传世的两件李宝珍上合桃壶,堪称其艺术成就的生动注脚。
清末民国 李宝珍制、陈少亭刻 紫泥上合桃壶
西泠印社2012年秋拍
成交价:RMB 63,250
其中一把盖内钤“宝珍”章款,确认为李宝珍亲手所制。壶身则由清末民国陶刻大家陈少亭镌刻,落“少亭”款识。
陈少亭(1875-1953),字颖川,乃制壶名家陈柏亭之子,亦是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师从陶刻名师卢兰芳,其刻绘风格流畅秀丽,落款多为“少亭”、“于陵子”、“颖川子”等。他曾与上海著名紫砂商行吴德盛、铁画轩深度合作,更曾与蔡元培合作树桩盆,刀路神韵遒劲,文雅清新,堪称佳作。因晚年弃艺从医,陈少亭的传器极为稀少,此次与李宝珍的合璧之作,更显弥足珍贵。
壶身镌刻“清心。白云峰下君家住,腻绿长鲜谷雨春。黄花秋叶,时在庚午。仿郑板桥印法。少亭篆”,诗句清雅脱俗,仿郑板桥印法的刻绘更添文人意趣,“清心”二字直指茶道精髓,与壶型的圆润饱满形成刚柔相济的美感。
民国 李宝珍制紫泥上合桃壶
西泠印社2021年秋拍
成交价:RMB 51,750
另一把李宝珍制紫泥上合桃壶同样韵味悠长,盖款“宝珍”清晰可辨,壶身刻款“大吉羊”、“镜尘”。款识中“甲子”经考应为 1924 年,为作品增添了明确的时代印记。
此壶以寿桃为形,气度饱满,桃枝桃果化作盖钮,生动传神,包浆莹润如玉,尽显岁月沉淀的温润质感。
壶身镌刻“一日尘尽光身,照见山河万朵。大吉羊。录茶陵郁山主人句。岁次甲子。镜尘敬刻”,文字源自茶陵法师谒子原句“一照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刻者稍作改动却意境贯通。这句谒语寓意开悟之时,久被尘俗遮蔽的心灵明珠,扫去万千尘埃后,便能散发出照耀山河的璀璨光芒,象征人心开悟后产生的强大能量可惠及四方。
上合桃壶之“合”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自带吉祥意蕴。李宝珍的这两把上合桃壶,不仅在工艺上展现了筋囊器的极致追求——筋线精准流畅,囊块匀称饱满,盖身契合无间;更在人文内涵上融入了诗词、禅意与书画之美,将紫砂的“工”与“艺”完美融合。
它们既是李宝珍精湛制壶技艺的实证,也是清末民国紫砂艺坛名家合作的缩影,更折射出紫砂壶独特的人文精神,成为穿越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
淘壶人藏
范萍制 薄胎朱泥上合桃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