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壶友在挑选紫砂壶时,常会被一些看似“专业”的说法误导,甚至深信不疑,最终走了不少弯路。今天就来拆解这些常见误区,帮大家避开选购陷阱。
一、能被吸铁石吸附,才是高含铁好泥料
紫砂矿确实含有铁元素,但没有任何一种紫砂矿的含铁量能高到被吸铁石轻松吸附,就连含铁量极高的不锈钢,也未必能被吸铁石吸住。
少数紫砂壶能被吸附,多是经过还原烧改变了铁的存在形式,可有些商家为了营造“高含铁”噱头,会在泥料中掺入含重金属的磁铁粉,这类壶不仅毫无益处,还存在安全隐患。
选壶终究要回归本质,壶是用来喝茶的,没必要追求“能吸铁”这种无意义的功能,别因小失大。
二、几百元能买到 100% 纯本山绿泥壶
真正的本山绿泥极为稀有,它多藏在紫泥或其他泥层中间,是只有几厘米厚的“泥中泥”,或是底槽清矿料里零星的“鸡眼”。
单是从矿石中分离、凑够炼泥量,成本就极高,再加上手工制壶、烧制的费用,一把纯本山绿泥手工壶绝不可能只卖几百到一千块。
市面上大多所谓的“本山绿泥壶”,其实是用段泥冒充的,新手很难分辨,千万别抱着捡漏心态,指望低价买到真正的本山绿泥壶。
三、靠敲击声音判断泥料好坏
有些商家会一边敲壶,一边宣称“声音脆就是好泥料,声音闷就差”,这其实是忽悠人的说法。
敲击声音会受敲击部位影响,即便同一种泥料,烧制温度不同,声音也会有差异。比如朱泥烧成后结晶度高,声音清脆;紫泥结晶度低,声音偏闷,但这并不代表朱泥就比紫泥好。
制壶艺人敲壶,是为了检查壶是否有肉眼看不见的暗伤或裂痕,绝非判断泥料好坏的标准。新手若按声音选壶,不仅容易上当,还可能不小心敲坏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所有紫砂泥料都很便宜
“所有紫砂泥料都很便宜”这种说法要么是不懂行,要么是故意误导。泥料的价格差距极大,便宜的陶土加颜料调配款,可能几百上千块就能买一吨。
但真正的原矿紫砂,尤其是稀有原矿泥料,价格能达到几十块、几百块甚至上千元一斤。很多人分不清陶壶和紫砂壶,才会被“泥料都便宜”的说法迷惑,忽略了优质原矿泥料的成本价值。
五、作者职称越高,紫砂壶价格越值
把作者职称等级当成紫砂壶定价的唯一标准,是不可取的。有人觉得职称越高,壶越贵,可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不少没有职称或只有助工职称的匠人,其作品价格比工艺师、高工的壶还高,甚至一壶难求;反观有些标注“工艺师亲制”、“高工手作”的壶,却能在橱窗里随到随买。
其实,紫砂壶的价值由泥料、做工、造型、工艺、职称等多方面决定,职称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不能完全代表壶的真实价值。有些商家刻意用职称抬高价格,却没有提升壶本身的品质,要知道“价格”和“价值”不能画等号,选壶时不能只看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