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术数百年的发展脉络中,供春树瘿壶作为经典器型之一,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既被部分藏家奉为紫砂起源的“圣物”,也引来学界无数质疑的声音,围绕其真伪、传承的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未有统一答案,堪称紫砂史上最具悬念的谜团之一。
	 
供春像
为何供春树瘿壶能引发如此持久的讨论?这要从它的传说起源说起。据记载,供春壶是紫砂史上有明确文字记录的第一件作品,相传出自明代正德年间艺人供春之手。供春,又名龚春,本是官员书童,因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偶然见寺中老和尚制壶,便偷偷学艺。
他取老和尚洗手沉淀的陶泥,仿照寺旁古银杏树的树瘿形态,雕琢出一把布满斑驳褶皱纹理的茶壶,烧成后以“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的古朴质感惊艳世人,供春壶也由此得名。
	 
供春树瘿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然而,这把传奇之壶的现代踪迹,却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上世纪20年代,宜兴实业家储南强在苏州寻得一把供春壶,可关于这次“偶遇”的细节,至今说法不一。
购壶地点有“地摊”与“古董店”之分,花费金额更从一枚银元到五百金不等,储南强之女称是“地摊花一枚银元买下”,其孙却在文中提及“文物店以三百金购回”,不同说法让这段往事愈发模糊。
	 
储南强
就连购壶时间也存在争议,多数记载指向1928年,但《宜兴紫砂辞典》却标注为1927年,结合后续裴石民为壶重配盖的铭文考证,“甲午”纪年的笔误更让时间线陷入迷雾,最终只能推测购壶时间可能为1924年,种种争议为供春壶蒙上了第一层神秘面纱。
	 
供春树瘿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比发现细节更受关注的,是这把壶的真伪。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曾长期研究供春壶,本欲发表研究成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成为他终身遗憾,直至临终仍对此事念念不忘。
据顾景舟弟子潘持平回忆,1996年顾老在病榻上口授供春壶鉴别要点时曾提及,一生共见过13把声称是供春所作的茶壶,且多数藏家都称“壶为供春制,盖为黄玉麟配”,这种高度巧合本就令人生疑。
顾老明确指出,其中12把实为黄玉麟制作,仅有上海松江一位徐姓老人的藏壶,因老人年逾古稀且患有心脏病,视壶为珍宝,他怕直言真相引发意外,才“违心”认可其为真迹,仅此一例。
	 
供春树瘿壶款识
除了顾景舟的鉴别结论,从工艺细节也能找到佐证。参考出土的明代紫砂壶(如吴经提梁壶、四系紫砂壶),可知明代紫砂泥料炼制工艺尚不成熟,壶体表面常会残留杂质;而现存多把“供春壶”的壶身却相对光洁,杂质极少,整体质感更接近清末紫砂泥料的特征。
紫砂大师徐秀棠也在《中国紫砂》一书中直言,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供春亲手制作的茶壶实物,就连储南强当年献给国家博物馆的那把供春壶,也并非真迹。
	 
黄玉麟供春壶(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关于供春真迹的争论仍在继续。学界普遍认为,现存所谓“供春壶”大概率是黄玉麟的仿作,但这些仿作究竟是参考了失传的供春真迹,还是黄玉麟的原创设计,已无从考证。
供春树瘿壶就像紫砂史上的一道谜题,它承载着人们对紫砂起源的想象,也记录着行业对真伪与传承的探索,或许正是这份争议与未知,让它成为了永远值得探究的经典话题。
	
淘壶人藏
沈建宏制 树瘿供春壶
朱颖樱制 朱泥供春壶
熊燕飞制 薄胎供春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