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紫砂壶详解图(下)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自寄寓相思的匏瓜壶始,至藏归隐之志的半瓜壶终,曼生后九式壶作,融入佛理、中庸之道与亲情暖意。从笠荫壶的禅意到半瓦壶的处世哲思,每款皆以独特造型与深刻铭文,完善 “曼生十八式”体系,彰显文人壶的审美高度与情感厚度。

前文所述九式曼生壶作,已将生活观察与文人意趣融于紫砂之中;接下来的九式,更是陈曼生对佛理、哲理、亲情的深度诠释,从佛缘满满的笠荫壶,到蕴含中庸之道的半瓦壶,每一款都延续“文人壶”精髓,为“曼生十八式”的艺术体系再添璀璨篇章。

 

十、曼生石扁壶

 曼生紫砂壶

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却常叹未得一款能尽显才学的紫砂壶式。任溧阳知县三载后,调令将至,他因未得心仪壶型而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晚,小童唤他起身,随小童行至一桥,小童忽然消失,桥头有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石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惊醒后方知是梦,但圆石与八字铭文仍历历在目。

他即刻掌灯绘图,以梦中石为壶身,配壶流、壶钮、壶把,终成石扁壶,还题诗抒怀:“无悔三载苦寻觅,南柯一梦巧画伊。尽展平生八斗才,一朝得之累吾泣。”石扁壶初看古拙粗糙,细品却见大拙大雅、内涵深厚,风格清绝奇峻,是曼生诗词功底与美学思想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美学价值相得益彰。

 

十一、曼生匏瓜壶

 曼生紫砂壶

清代官制规定部分官员不得携家眷赴任,曼生与妻子常年分离,虽想以壶寄情,却始终未得满意壶型。一日,他偶读曹植《洛阳赋》中“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句,得知匏瓜(瓢葫芦)为古代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恰合自身境遇,不禁豁然开朗。他遍寻匏瓜,日日观摩,终设计出匏瓜壶,题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此壶与曼生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新颖。后来,它成为清代收藏家吴大猷(画家吴湖帆祖辈)的藏品,后经“大风堂”门人胡若思重金购得,赠予唐云,成为唐云“八壶精舍”藏壶之一。其风格疏野,疏宕超脱、率真自然,握壶能让人返璞归真。

 

十二、曼生笠荫壶

 曼生紫砂壶

曼生笃信佛教,常以佛理融入壶艺,且善于观察生活。仲夏某日,他微服出巡体恤民情,因饥渴难耐,入山间小店饮茶。邻桌一僧人见他举止,起身相揖道“施主有佛缘”,赠其斗笠后飘然而去。曼生手持斗笠,若有所思,急令小二取来账本空页,依斗笠形制绘图,壶型随心意而生,因感念佛赠清凉,命名“笠荫壶”,题铭“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笠荫壶形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蕴含佛家学说。铭文深意耐人寻味:笠能遮阴、茶能解渴,二者孰轻孰重,连佛也未言明,需持壶人自行品味,暗含“珍惜眼前、及时惜福”的告诫。握壶品茗,能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山间清凉与佛理禅意。

 

十三、曼生却月壶

 曼生紫砂壶

十五之夜,曼生见满月将亏,感慨人生亦如月亮,盛极则衰。他起初手绘满月为壶,却发现竖置不稳、平置不雅。沉思间,忆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遂将壶型改为“却月”(失圆的月亮)状,巧妙结合“月满则亏”的哲理,以提醒自己凡事忌满,这便是却月壶的设计初衷。

却月壶呈下弦月状(超过半圆),底部弧形凹陷,两侧削为平行平面以稳置,配嵌盖与桥钮。壶身题铭“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为我规,曼生铭”,既是曼生的自省,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处世警示。

 

十四、曼生葫芦壶

 曼生紫砂壶

一日,曼生远房外甥登门拜访,未带贵重礼品,仅挑来一担新鲜青葫芦。曼生非但不介意,反而因外甥的质朴真诚满心欢喜,热情款待。外甥酷爱读书,临别时诚恳道:“葫芦虽微,愿为舅舅送福送禄,祝舅舅福禄双全。”外甥走后,曼生捧着青葫芦细细端详,见其翠绿表皮、饱满肚腹、纤细颈部,天然透着器物之美。

他一时兴起,以笔墨勾勒轮廓,发现若化为紫砂壶定雅致不凡。遂重铺宣纸,调整葫芦比例,缩颈、鼓腹、配小巧壶盖,还在壶钮处加活动小环增添灵动。几番修改后,曼生葫芦壶雏形初现,经制壶名手打造,终成经典。造型浑圆流畅,壶流短直微翘,壶把呈半环形,虽为传统形制,却趣味十足,让人爱不释手。壶身题铭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十五、曼生合斗壶

 曼生紫砂壶

曼生受古文献“天圆地方”之说影响,一直想打造一款象征“人行天地间”的方壶,却始终找不到合适造型。盛夏之夜,他仰望星空,见星辰如棋子散落,有方有圆,既感慨自身渺小与为官艰辛,也坚定了坚守正直之道的决心。他紧握着合欢茗壶沉思,忽然想到:若以合欢壶为骨架,将弯曲处改为直线,不正是梦寐以求的方壶吗?

曼生不顾疲惫,依此思路修改,终制成有棱有角的方壶。彼时银河璀璨,北斗、南斗与明月同辉,他遂命名“合斗壶”,题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这款壶既体现“天圆地方”的古意,也融入曼生的正直品格,造型刚正,气韵十足。

 

十六、曼生半瓦壶

 曼生紫砂壶

曼生漫步溧阳乡间时,被秦汉民居的屋檐瓦当吸引,古色古香的瓦当让他联想到紫砂壶。新月当空之夜,他浮想联翩,将新月与瓦当造型融合,于书房精描细绘,制成“半瓦壶”(初名“半月瓦当”)。

半瓦壶壶身为半圆瓦当形,平底无足,配嵌盖,与却月壶的“大半月、凹弧形底”形成区别,制作难度极高。壶身正面以铁线秦篆刻“延年”二字,背面题铭“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借“月半不盈”的形态,喻儒家中庸之道,空则斜、中则正、满则倾,虚涵守中才是处世与养生之道。中秋、重阳等佳节,映月执壶品茗,最能抒情释怀。

 

 

十七、曼生半瓢壶

 曼生紫砂壶

曼生后院种有多处梅花,仆人常用瓢取水浇梅。一日,曼生见仆人所用之瓢,询问后得知是成熟匏瓜剖去内瓤、风干而成,惊叹造物神奇,遂以水瓢为原型设计紫砂壶,命名“半瓢壶”,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意。

半瓢壶的壶盖、壶钮与壶腹弧形相似,壶流短直近嘴处微翘,壶把向外回转呈倒耳状,造型简洁却蕴含巧思,尽显“繁出于简”的道理。壶身题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既是壶的标识,也为其增添了文人收藏的印记。

 

十八、曼生半瓜壶

 曼生紫砂壶

盛夏溽热,陈曼生见仆人欲剖凉瓜解暑,遂亲自执刀从中切开。半瓜匍匐案上,瓜蒂微翘、瓜藤垂落,他忽生灵感:蒂作盖、藤为把,添壶流即成新壶。曼生念及归田之乐,取梅、燃松火煎茶,洗尽铅华如仙,便绘壶命名“半瓜”。

此壶形似倒扣玉碗、半球或新月,壶身圆润,溜肩柔嫩,底宽无足。盖与壶身弧度契合,配小巧桥钮,壶流挺括、壶把温婉,平衡雅致。壶无繁复纹饰,却以轮廓线条美、流把韵律美、壶钮婉约美,显制壶者水准,简约中见严谨端庄。壶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既绘煮茶赏梅之景,又表曼生归隐之志,让半瓜壶成承载文人情怀的载体。

2025双十一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