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
范建华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师从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爱女
范建华,1964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自幼受紫砂文化熏陶,1982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吕尧臣大师为师,后又随母亲曹婉芬深耕壶艺,在两大名家指导下筑牢技艺根基。她尤擅花货与筋纹器创作,作品兼具古朴典雅与精巧秀美,花货师法自然、灵动鲜活,筋纹器规整流畅、韵律十足,尽显紫砂雅致韵味。
1988年,范建华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造型设计,系统学习让她的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凭借深厚功底与独特审美,其作品屡获各大奖项,深受海内外壶友喜爱与推崇,是当代紫砂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作品·赏析
一、宝方抽角壶(张睿陶刻)
此件宝方抽角壶,以母亲曹婉芬经典代表作为设计灵感,采黄龙山原矿老段泥制成,壶色淡雅清丽,尽显灵秀气质。高四方壶体上丰下敛,线条劲挺,张力十足,面与面的交界处以抽角手法藏锋匿角。
折肩微鼓,嵌盖与壶口严丝合缝,六方镂空式钮耸立盖面,造型颇具新意。一弯流上平下圆,嗉部丰硕,贴于壶身,棱方耳把曲度和谐,手感舒适且端握稳当,流、把折角极细,与壶身相衬。
由范建军高徒张睿陶刻装饰,正面以石刻文字镌四字,旁注“释文天道酬勤”,落款“甲午冬月 阳羡一诺书镌”,反面刻绘山水景致,峰峦巍峨耸峙,草木繁盛丰茂,远方燕群齐飞,营造出清旷悠远的意境。
整壶器型古朴典雅,线条简练大方,将方器的刚正挺直、棱角分明与圆器的顺畅柔和、温润内敛完美融合,达到了“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至高境界,堪称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佳作。
二、星蕊壶
此件星蕊壶,选用家藏原矿老紫泥精心抟制,泥料自带岁月沉淀的古朴质感,成壶色泽沉静含蓄,手感细腻温和。身筒饱满挺括,线条圆融流畅,虽呈扁圆形态,却无半分塌陷软塌之弊。
范建华巧借梅魂入器,压盖微微隆起,其上扁钮以几道交错纹路细致勾勒,形似含苞待放的梅蕊,敛藏着即将绽放的生机,妙趣横生。
直流、弧把皆以梅枝为形,仿自然之态细致雕琢,错落点缀数处瘿节、疤痕,纹理、触感几可逼真,一段新梅自把梢延伸而出,蜿蜒攀至壶身正面,朵朵梅花或盛放吐蕊、或半露娇颜。
整壶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韵味与紫砂工艺巧妙融合,既藏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又不失实用功能,观之赏心,用之惬意。如此赏用皆宜的精品紫砂器,实为藏家不可多得之选,切勿错失。
三、高竹节壶
此件高竹节壶,乃范建华以竹为题材创作,采原矿紫泥为胎,壶身呈竹筒状设计,圆肩柔和,腰间巧妙束紧,底沿则宽展铺开,向下渐敛,收于假底圆足,整个轮廓线条变幻自然,起伏转折让壶形更显灵动,丝毫不显生硬呆板。
壶口收小,上压盎盖,沿子母线严丝合缝,闭合间尽显工艺之精,执壶倾倒时亦能做到滴水不漏,盖面竹段虬曲盘绕成钮,姿态苍劲有力,几缕竹叶自壶钮处清浅延展,顺势贴于盖面作饰。
流嘴设计为三弯样式,弧度优美,出水流畅,执把则弯折成耳形,二者均取竹段形态巧塑而成,每一处细节的呈现都颇为精到,小至竹节的肌理、竹叶的纹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整壶不仅有竹之“形”,更蕴含竹之“神”,那高风亮节的品格、铮铮傲骨的气概,皆随紫砂的温润质感与竹的灵动造型,悄然传递给每一位赏壶之人,让人在观壶、品壶间,心生敬意与共鸣。
四、上新桥壶
上新桥壶,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在动荡岁月为工厂生产的打样之作,以江南水乡的小桥为创作原型,承载着独有的时代情怀与人文温度。范建华此件,于80年代采原一厂老紫泥摹古而作,成器色泽莹润温雅,秀美大气。
壶身作扁圆形设计,线条挺括,暗藏饱满张力,盖与肩部以凹线巧妙分割空间,自上而下俯瞰,一圈圈环线如湖水涟漪般徐徐晕开,压盖中央,壶钮高高矗立,形似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桥静立于粼粼湖面,“上新桥”之名便由此而来,形与意的契合堪称绝妙。
鸽颈式曲流胥出,出水爽利之余更添几分灵气,环状壶柄上巧设平台,持壶时拇指可自然安放此处,尽显人性化设计巧思。更妙的是,这方小台与中央壶钮遥相呼应,宛如一叶扁舟正缓缓驶向湖心小桥,动静之间,意境悠长。
整器未作繁复雕琢,而是以提炼简化的形体、古朴淳厚的质感,于简约之中尽显江南水乡的恬静温婉。细赏此壶,仿佛能置身于烟雨江南的小桥流水之间,耳畔似有橹声咿呀,心中满是柔情诗意,品赏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