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泥属于什么泥料?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天星泥泥料非传统紫砂泥,由原矿泥与“土骨”配比而成。天星泥泥料制壶体轻、铁熔点多,泡茶带甘甜味,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是稀缺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世界里,紫泥红泥段泥是广为人知的“三大主流泥料”,而天星泥却并非其中任何一类,它是一种凭借独特配比而成的配方泥料,由多种原矿泥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调制而成。

这一特殊泥料的历史痕迹可追溯至明代,目前已知最早的天星泥紫砂壶“菊钮巨轮壶”,便珍藏于博物馆中,见证着天星泥的悠久历史。

天星泥的独特性,首先源于其泥料成分中一种特殊的添加物“土骨”。这种“土骨”并非普通泥土或石料,而是产自太湖湖底的特殊矿石,因外形酷似一根根骨头,且含铁量极高而得名。

也正是因为“土骨”的存在,天星泥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壶身会自然形成大量铁熔点。若用40倍放大镜观察,能清晰看到壶身上分布着一个个浅洞,这些浅洞周围点缀着一粒粒黑色铁砂,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天星泥”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土骨”单独烧制时呈现青黑色,当它与紫砂矿按照传统绝密配方进行配比后,便成就了品相上乘的天星泥。

 土骨

土骨

一、天星泥紫砂壶的鲜明特点

1.壶体质地轻盈

天星泥紫砂壶最直观的特点便是壶体偏轻。这一特性源于天星泥本身较为疏松的质地,使得泥料分子间以及颗粒间的空隙相对较大,进而导致泥料整体比重较小,最终造就了天星泥紫砂壶轻盈的手感。

2.铁熔点丰富且色泽独特

所有原矿紫砂泥料中都含有铁质,通常含砂量越高,铁质含量也相对更高,烧制出的壶体铁熔点也会更明显。对于天星泥紫砂壶而言,由于它是多种天然泥料混合而成,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泥料间会发生复杂的相互氧化反应。

这一反应不仅让每把天星泥紫砂壶烧制后的颜色都各不相同,赋予了每把壶独一无二的“专属色泽”,无法被完全复制;同时,因不同泥料的收缩率和耐温性存在差异,天星泥紫砂壶的烧成率极低,其中颜色越深的壶,因烧制难度更大,显得愈发稀有和珍贵。

土骨

土骨烧成效果

二、天星泥紫砂壶的泡茶优势

1.软化水质,提升口感且有益健康

天星泥中富含铁元素,较高的含铁量使壶体能够形成一个微弱的磁场,这个弱磁场具有软化水质的作用。用天星泥紫砂壶泡茶,茶水会带有淡淡的甘甜味,口感极佳。此外,长期使用该壶泡茶,其中的铁元素还能为人体补充铁质,对预防贫血和改善贫血症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适合有贫血困扰的人群。

2.透气性极佳

天星泥紫砂壶的透气性在众多紫砂壶中尤为突出。将其晾晒干燥后注入沸水,能清晰听到“嗞嗞嗞”的声响。这一现象的原理的是,天星泥内部存在大量气孔,当沸水注入时,气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从气孔中排出的过程中冲击水流,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声音。

3.易于泡养

得益于出色的透气性、轻盈的壶体,以及壶身布满的铁熔点和微小孔洞,天星泥紫砂壶内外的物质交换十分活跃,壶体状态容易随泡养发生积极变化。通常情况下,仅需泡养3个月,其效果便能媲美普通紫砂壶泡养2-3年的状态,大大缩短了泡养周期。

明代紫砂壶

天星泥紫砂壶:明·周季山 菊钮巨轮壶

三、天星泥配比与烧制的高难度

天星泥紫砂壶在紫砂史上极为少见,核心原因在于其泥料的配比与烧制难度极大。在过去制壶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能够成功烧制出天星泥紫砂壶的数量寥寥无几。加之天星泥是采用特殊配方配制的泥料,配方的稀缺性使得能够获取这种泥料的人也非常少。

从明代到清代,传世至今的天星泥紫砂壶仅有一把“菊钮巨轮壶”,其制作者是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制壶名手周季山,足见其珍贵程度。

天星泥作为配方泥料,由于参与调配的多种泥料在收缩比和耐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壶体极易因不同泥料的收缩程度、耐受温度不同而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这也导致天星泥紫砂壶的烧成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凸显了其稀缺价值。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