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的紫砂名家江案卿,生于宜兴大浦洋渚,以出神入化的仿古技艺闻名遐迩,民间素有“仿古明有陈光明,暗有江案卿”的赞誉。
他的传世之作虽数量稀少,却件件堪称精品,从朴拙的供春茶具,到灵动的牛灯壶,皆彰显着独树一帜的艺术匠心。而其中,最能代表其技艺巅峰与时代价值的,当属那款惊艳世界的狮球壶。
江案卿狮球壶
1912年,宜兴蜀山的“阳羡紫砂陶艺工业公司”正值鼎盛之时,江案卿以其卓越的制壶技艺被聘为技师,负责壶器创作。
正是在此期间,他精心打造的狮球壶,不仅在南洋劝业会上崭露头角,更在1915年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斩获大奖。这一荣誉,不仅让江案卿的名字响彻国际,更将宜兴紫砂的魅力推向了世界舞台,也让狮球壶成为民国时期紫砂器型中的典范,开启了一段属于它的传奇。
江案卿狮球壶
狮球壶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彼时它已成为清末民初民间茶桌上的常见佳器,承载着寻常百姓的饮茶雅趣。其器形设计极具巧思,通体常呈葵瓣式样,壶钮处精心雕刻着狮子戏球的生动场景,“狮球壶”之名便由此而来。又因壶钮伏狮造型,它亦有“伏狮壶”的别称。
更妙的是,“狮”与“师”谐音,而古代以“太师”、“少师”为尊贵官名,因此狮球壶被赋予了家族繁荣昌盛、子孙官运亨通的美好寓意,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茶具珍品。
江案卿狮球壶
细看狮球壶的细节,处处可见江案卿的匠心独运。盖上的伏狮造型,并非威严凛凛的猛兽姿态,而是憨态可掬、灵动可爱,充满亲和力,仿佛能让人在饮茶时感受到一丝俏皮的暖意。
更令人称奇的是,壶的气孔被巧妙地隐藏在伏狮蜷卧的腹下双腿之间,既避免了传统气孔破坏壶形美感的问题,又保证了出水流畅,实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融合。
江案卿狮球壶
壶身的筋纹设计,更是狮球壶的点睛之笔。多数狮球壶以八瓣筋纹为主,偶见四瓣样式,纹路清晰规整,从壶身延伸至壶颈与壶盖,共同构成八角形的和谐轮廓,让整体器形在视觉上更显层次分明、对称统一。
江案卿狮球壶
尽管部分狮球壶的器身设计稍高,但绝大多数仍保持着扁球形的经典形态。这种设计不仅与盖上伏狮的动态相得益彰,让壶身更显稳重饱满,更因器身扁平而缩短了盖沿宽度,为壶内茶叶的充分舒展预留了充足空间,尽显“以人为本”的制壶理念。
江案卿狮球壶
在壶的配件设计上,狮球壶亦遵循形随功能的原则。因扁球形的器身特点,壶把几乎清一色采用正耳把式,握持时手感舒适,与壶身比例协调。
壶嘴则分为直流与弯流两种风格:直流壶嘴线条利落,出水方向明确,尽显英姿飒爽之态;而常见的一弯式弯流壶嘴,弧度柔和流畅,让整体造型更添沉稳内敛的气质,满足了不同茶人的审美偏好。
淘壶人藏
江案卿制 大狮球壶